作者 | 陆勤康 口述 王 莎 整理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己亥年末,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人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每思及此,我作为鄞州区政协常委,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院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领导小组组长,感觉肩上责任更重了。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我相信“关键少数”站出来、冲上去,全院干部职工抗击疫情才能更有底气,这也是抗击疫情中政协委员应有的“硬核”本色。 启动应急架构 1月19日,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领导小组成立,下设防治办公室、医疗专家组、护理组、物品供应小组,采用24小时值班制,并于当天下午召集11家分院院长进行紧急集中培训,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至此,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打响了。 作为医共体的牵头单位,鄞州人民医院发挥资源和专业优势,坚决投入到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之中。基于在推进医共体建设过程中的医师模块化培训、定期派遣专家下分院指导、举办巡回讲座等方式举措,分院医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疫情来势汹汹,隐匿感染远超想象。如何筛查疑似患者,如何构筑疫情防线,这不仅是对接诊医生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医共体的考验。我们结合既往“非典”作战经验,以及近几年多例成功救治H7N9危重症禽流感患者的经验,决定立即启动应急架构,快速应对。正因为平日的建设积累,2020年1月20日,当我医共体横溪分院的郁波医生接诊一名从武汉返甬的发热患者时,出于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当即向医共体党委书记、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俞万钧汇报。这名患者第一时间被专用救护车转送至总院,第一时间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宁波首例新冠患者被确诊。 组建救治团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深感形势严峻,不敢有一丝马虎,立即组织医共体迅速召开领导班子及职能科室会议,集合全医共体力量,研究确定各项工作制度、防控流程等,安排部署总院和各分院的医疗救治及疫情防控工作。 我院先后腾空了4幢楼、超过300张床位作为疫情防控救治使用及备用。紧急腾空感染楼作为隔离病房,放化疗中心作为留观病房,体检中心作为独立门诊,眼科中心用于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休息场所。 作为鄞州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我们同时组建了由200余位医护人员参加的新冠肺炎救治团队。无论是60后、70后,还是80后、90后,大家夜以继日、全力奋战在防疫战斗的第一线,竭力救治每一位患者,用行动书写着“白衣天使”的称号。 在艰苦抗疫的过程中,医护队伍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医界英雄,也发生了许多医患间感人肺腑的故事,我每次听闻都为之动容。因为这些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他们只是坚守岗位的平凡人,是子女,也是父母,但在大灾大难面前却义无反顾,为百姓筑起了呵护生命的“钢铁长城”。 比如隔离病房的护师茹婷,在凌晨1点下厨做面,送给一位一天未进食的病患,患者吃着热腾腾的面,忍不住悄悄落泪;一家三口感染住院,她变着花样给他们做饭,直到对方恢复食欲。在隔离病房奋战22天,茹婷被强制休息,隔离结束却又转身报名驰援武汉。 茹婷只是我们奋战一线“鄞医人”的一个缩影,在她的身边还有日夜忙碌的医生们,瘦了四五斤的护士长,瞒着父母前来隔离病房的同事,日刷万步的护士们。大家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让我感动,也让我欣慰。 驰援武汉抗疫 继组建隔离病房后,我们又于2月9日派出了8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这8名医护人员都是主动报名的,他们面对危机时刻,毅然选择了“逆行”。临行会上,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我的心一直揪着,只能反复絮叨着“队伍怎么带出去的,就怎么带回来”。 他们抵达战时病区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恐怖的病毒,克服时间紧张、任务繁重、自身休息不足等困难,24小时内组建完成重症新冠肺炎病区并开始收治病人,当晚就接收新入重症患者29人。接获这个信息,我除了感动、振奋、希望,还有心疼。 鲜有人知的是,他们在抵达武汉的前3天里,总共睡眠不到10个小时。在这样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他们却从未想过退缩。每当和他们连线时,他们说的最多的不是疲惫和恐惧,而是感谢,感谢家人们的关心、感谢大后方的支持。 担任这次鄞州驰援武汉医疗队队长的是我院医共体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师,临行前她还在布置分院启动联防联控,排查武汉返鄞人员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直到她平安归来讲述当时的抗疫故事时,我才知道原来在驰援武汉过程中,她曾出现了短暂发热,连原有的心率快、血压高状况也逐日加重。为了不耽误工作也不影响其他队友,她克服焦虑和恐惧,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并增加了用药剂量,服用助眠药物强制休息,所幸最后身体得以康复。在她的带领下,援鄂的52天中,我们医疗队共收治了86名重症患者。讲起当时的忐忑,王师很平静,似乎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但我们的心却起了漪涟。 全力以赴的大后方 除了这些一线抗疫的“逆行者”,我们医院还有一群“隐形”英雄,就是在后方与病毒正面交手、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检验科。他们每天在只有5平方米的PCR室里进行操作,一个检测样本从采样到检测完成,通常需要4-5个小时,而他们每天最少要进行3批检测,大约300多个样本。从早上8点进入实验室通常要到中午12点半,才能卸下厚重的防护服走出半污染区吃午饭。他们的付出和压力,一点也不小于临床科室。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鲁勇的小伙子。1月22日,他接到了科室电话,让他做好来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的准备。放下电话,他退掉早已买好的火车票,对已在安徽的家人说了句“工作需要”,便匆匆赶来了医院。从1月21日起,将近3个月中,鲁勇没有见到过家人和女儿,而他所在的检验科,进行了1万多人次的核酸检测。 医共体在大后方上下拧成一股绳,全力以赴。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署开辟了隔离病区,扩充发热门诊、独立诊区,成立了防治新冠肺炎的临时党支部,组建了“红领鄞医”党员先锋应急队,全体党员报名响应,为疫情的有效控制积蓄了宝贵的后续力量。 在疫情的防控上,我认为把握关键环节非常重要。在防控会议上,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所有就诊患者必须询问流行病学史,绝不能漏掉任何细节”,反复叮咛“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隔离工作,每个人都做好自我防护”,也时常宽慰自己“宁可我话说百遍,也不能有人掉以轻心。这不算话多!”。 守住第一道关口 为控制疫情扩散,早期发现感染者,我们医共体将防控关口前移,调集大量医务工作者在重要关口设置了体温监测站点,对外来人员进行排查登记,力争将疫情阻断在防控第一线。其中,东部新城分院和东柳分院共同承担宁波东高速出口体温监测工作。作为宁波市区流量最大的高速出口,尽管任务艰巨,但是两个分院发挥团结一致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决守住防疫第一道关口。 其他分院更是充分发挥基层医院的“前哨站”作用,开展地毯式排查,全面开展重点疫区返乡人员、密切接触人员以及密切接触者的居家隔离观察。各分院设立了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对于确诊前密切接触患者进行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严密监测,及时干预。除了院内检测,分院每日都会将隔离人员的信息发至总院医共体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数据的汇总分析。如若发现疑似患者,分院立即联系总院防控负责人,24小时在线的总院专家也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微信群进行指导。 医共体内上下联动、医护人员协作配合,织成了一张疫情防控的“铁网”,为老百姓筑牢了“防疫墙”,确保了县域内患者的健康安全。 2月27日,我们终于实现了确诊患者“清零”,实现了所有患者首次就诊零漏诊,患者零死亡,零院内感染,辖区内未发生“二代”病人,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助力复工复产 此后,我们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不敢有丝毫松懈。为阻断疫情蔓延,我们必须确保应对“复工潮”的防控工作全面无遗漏,根据实地情况做好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包片分组、网格化的工作原则,将联防联控和助力复工策略落实到整个医共体范围,成效明显。 在总院的指导下,医共体下派150名医护人员,助力辖区内1172家企业复工,医共体总服务量11000余家。抽调总院院感护士作为“复学督导员”,与医共体各分院的驻点指导员一起,负责督查和指导各学校的防疫工作。我亲自带队到云龙、瞻岐辖区内的企业,针对如何防止疫情输入、如何保障企业职工健康安全、如何管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等问题,与企业管理人员现场沟通,制订企业复工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帮助企业在有序复工的同时,有效防范疫情的发生。 我们还对收治入院的疑似患者,按疑似程度实行“红黄绿”分级分区管理、收治及隔离,做到重点患者重点筛查。在此期间,完成了医共体1500余名住院患者、4101名工作人员(含临床、行政、后勤、保洁、安保、实习进修人员)一次地毯式核酸和抗体检测。为确保不发生疫情新燃点,确保不发生聚集性疫情,确保重点场所不发生疫情,确保不发生医院内感染,我主张平战结合,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对所有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落实外出信息排摸登记,落实“两员两监督一巡查”机制,责任到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我们为生命站岗、与疫情赛跑,而所有为此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者简介:陆勤康,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鄞州区政协常委,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长;整理人:王莎,鄞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5/04/22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