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毛立民 口述 封玉屏 整理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茶为国饮,也是一味良药。在茶叶的世界里浸润越久,就越能体会到这一片小小叶子的魅力。一片片青叶经历了高温翻炒,积蓄力量静静等待,然后在滚滚热浪中再次缓缓舒展绽放,瞬间茶汤清润,茶香四溢,沁人心脾,这是茶的一生,也是茶的使命。 曾经有记者问我,有什么事情让我特别自豪。我还记得当时的回答:第一件事是我1989年大学毕业就开始做有机茶,是中国第一个有机茶生产认证诞生的亲历者;第二件事是我把抹茶从日本引回了中国。如果现在再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还要加上一件事,就是茶叶扶贫,让“一片叶子”成为精准扶贫的良药,让白茶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缘起安吉“扶贫苗” 2018年4月,安吉县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该村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献1500 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信寄出没多久,就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的勉励批示(《人民日报》2018年7月7日第一版)。从媒体上看到这条新闻,我非常振奋:茶业是我的强项,送茶叶扶贫舍我其谁! 这不是我第一次扶贫。从第十一届省政协开始,我就每年参加省政协组织的“六送下乡”之一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从事茶行业30多年,我深切了解中国茶农的不易。我所在的浙茶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茶叶经营企业和全球最大绿茶出口企业之一。得益于单位平台资源的优势,我频繁地与世界各地的茶商以及茶农接触,在牵头公司国际化茶产业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7年,我参与了省政协去松阳“送科技下乡”的活动。由于我省的成品茶主要以绿茶为主,属于不发酵茶,鲜爽是其特色,对于温度和湿度的敏感度更高。浙江省名优绿茶通常都以春茶为主,每年大量的春茶上市以后,如果不能当季销掉,就要加以低温防潮保存,否则,会因为氧化而影响其品质。因此采用冷链技术,建造茶叶冷库,根据茶叶的特性,调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其进行长期保鲜储藏很有必要。这可以大大延长茶叶的保质期,使其保持良好的新鲜度,令其口感更加清香新鲜,品质如初。于是,当年的松阳下乡之行,我便带领公司的资深技术专家应敏工程师,带着最新的冷链技术一起下乡,向茶农普及冷链技术知识,受到了茶农的一致好评。 想到就要做到。我们第一时间加入这次茶叶扶贫行动。扶贫工作不是一时冲动,是一项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谋划、精细落实。特别是种茶叶,前期的筹备工作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白叶一号”茶苗属于较为珍稀的茶树品种,对于生长环境、运输条件、栽培方法都有特定的要求,必须找到适合栽种的区域,才能让扶贫苗扎根发芽,才能真正把好事做好做实。为此,我与黄杜村党员、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多次赴西部地区实地调研。 这是一趟令人难忘的西行之旅,我们带着“精选好地、在地精种”的信念,跋山涉水行程数万千米,穿越中国两大核心茶叶产区。通过对候选受捐地一一进行考察、对比和筛选,我们最终确定“三省四县”(贵州普安2000亩、沿河1200亩,湖南古丈500亩,四川青川1517亩)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受捐对象,带动1862户589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上脱贫增收的致富路。 当年7月,我们浙茶集团在国务院扶贫办的见证下,与四县及受捐村均签署四方合作协议,承接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在受捐的“三省四县”产出茶叶的加工、销售和品牌运营工作。10月18日,第一批“白叶一号”茶苗搭乘9米长的冷藏车,带着浙江人民美好的祝福和心愿,从安吉运往青川、普安等地。行程耗时将近30多个小时,冷藏车的制冷系统都要一直开着,保证车厢内温度始终保持在7℃左右,一路精心呵护幼小的茶苗,确保祝福和心愿平安送达。 “爱心叶”泡出“致富茶” 小茶叶、大情怀;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产业! 贵州普安生态环境绝佳,被誉为“世界茶源地”“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茶事活动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四川青川因“其水清美”得名,是中国名茶之乡。这些地方山美水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环境。如何发展当地茶产业,让这片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是我参与这次山海协作工作需要破的第一道题。 在全面奔小康的关键时刻,不仅要捐钱捐物,帮乡亲们一把,还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送乡亲们一程,切实地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好中国扶贫公益茶第一品牌“携茶”。所谓“携茶”,就是爱心联手、东西合力,携手奔小康,是“大爱之茶”“品质之茶”。 我在见证会上郑重承诺,茶苗捐到哪里,我们浙茶集团的茶叶加工、品牌推广和产品包销就跟进到哪里。即便包销期结束了,我们还将继续参与其中。在我看来,参与茶叶扶贫不仅仅是企业社会职责所在,更是我作为浙江省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鉴于多年经营茶业的心得体会,我为“白叶一号”扶贫茶产业量身定做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旨在践行“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信念,帮扶贫困村老百姓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产业可持续发展了,生活也会像春茶般有滋有味有香气,收成也会年年有盼头。 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商品的灵魂是品牌,而品牌是企业和商品竞争的核心。西部地区茶区生态环境好,但当地茶农往往缺乏市场意识。所以,我的第一步就是打响品牌,由浙茶集团依托自身品牌营销经验及集群基础,通过市场化运营“白叶一号”。“白叶一号”全部茶苗产出茶叶由浙茶集团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承诺收购,并加工包装成“携茶”系列产品进行销售,从净收益中按比例提取扶贫慈善资金汇入产地扶贫办账户,专款专用于支持当地脱贫攻坚。 关键的第二步:兴旺产业。通过建设好普安茶产业园,以特色品牌“携茶”为主推进原产地“普安红”等名优茶的发展,带动当地茶产业发展。浙茶集团针对国外市场消费需求特点,通过浙茶集团海外分公司和代表处等销售网络,对产出的夏秋茶进行加工、拼配,助推当地茶产业走向国际市场;通过茶叶深加工,增加资源利用以实现助农增效,提升茶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并辐射带动周边茶区,帮助引进与茶产业链相关的其他产业集聚发展。 第三步:一人富带动大家一起富。利用浙茶集团在国际、全国和浙江省的茶叶标准化组织体系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人才团队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对当地茶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指导、标准化建设和有效实用技术提升,培养更多的产业主体和实用新型茶产业专业人才队伍,真正实现扶贫又扶智。 我牵头与普安县开展合作,浙茶集团与普安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了“浙茶集团贵州(普安)‘白叶一号’茶产业园”。产业园包含“白叶一号”内销茶(名优茶、大宗茶)、出口茶和深加工茶制品等三大板块,各受捐地委托当地茶企粗制加工后,统一运送至茶产业园进行精制。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浙江省茶叶集团贵州天香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于运营“白叶一号”产加销。 同时,我还积极协助各受捐地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委托经营拿酬金、股权量化得股金、集体收益分现金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形成利益共享、协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目前,天香茶业一期1.3 万平方米的厂房已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引进的日本川崎全自动生产线完成调试,首批“白叶一号”新茶已在名优茶车间加工完成。当清澈的泉水注入茶杯,青叶旋转上升,新茶的清香慢慢弥散,浙江的茶融入了贵州的山水中,泡出了第一杯好茶“携茶”。 近一个世纪来,中国制茶的那套“行头”几乎没有质的飞跃。当年,被称为“茶叶大盗”的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1818—1880)将中国的茶树引种到印度大吉岭地区大获成功。在技术革命加持下,印度在19世纪中叶,就摸索提炼出一套将茶叶切碎揉捻加工成颗粒状以便于冲泡时茶汁渗出的机械制茶CTC工艺,一直沿用到今天。而作为茶叶发源地的中国,制茶工艺一直停留在最原始的手工法,直到1931年9月18日茶界泰斗张天福设计出第一台木质手推揉捻机,才结束中国千百年来的茶叶脚踩揉捻史。相比之下,CTC机械工艺显然比中国传统的小作坊人力畜力的木质揉捻机、手摇杀青机、脚踏木质筛分机等简易制茶器具的效率要高出很多倍。 互联网时代,产业智能化迅速推进。茶产业何去何从?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式迈入工业4.0时代?能否把握这次扶贫的契机,让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茶产业,华丽转型成为大资本为主体推动的茶产业化,实现结构的重大调整?这些都是近两年我在青川、普安扶贫时经常在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赋予我新的重要使命。 茶叶的美是需要时间来沉淀、来回味。“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用专业赋能务农,产业帮扶为农,将贯穿我的茶旅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杯清茶泡出一片真情”,“携茶”之路,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毛立民,第十一、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整理者:封玉屏,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5/06/17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