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倪良正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我出生在浙江浦江的一个小山村,年少时除了上学,还要下田种地,上山砍柴,割猪草。踏上社会后,做过勘测员、当过生产队长、学过木匠、到上海打过工,33岁开始创业,经过20多年的奋斗,打拼出了今天的圣奥集团——连续10余年居中国办公家具行业综合实力榜首,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获得1F中国设计大奖等国字号奖项,牵头制定的《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金属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一路走来,有委屈、有辛酸,更多的是历练和成长。这些年来,我从小山村走进大都市,从一个小木匠成为一家大企业的掌舵人,从证明个人“行”、实现家庭小康到回报社会、共同致富,我的经历,契合了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安定、百姓幸福安康的发展节拍。我始终坚信,新时代属于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中国,也属于每一个奋发向上、兢兢业业的人。 制造有“态度”的办公家具 对办公家具的认识源于我的父亲。他曾经是一名公社干部,有自己的办公室。说是办公室,其实设施比较简陋,办公桌是一张两斗桌,椅子是普通的木椅,用久了会晃动,甚至都会夹到身上的肉。那时我在想,如果桌椅能牢固、舒服一点就好了。 后来学了木匠,我就要求自己用心去做,将家具做得扎实可靠,严丝合缝,美观舒适。 最初,我们打制的家具比较传统,功能也比较单一。对办公家具认识的升华,源于一次招投标。那是1996年5月的一天,一位朋友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听说浙江医药进出口公司要购置20多万元的办公家具,正在招标,你不去试一试?” 虽然不知道怎么做标书,但20多万元的生意,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一个大单。我和厂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中专生一起花了三天两夜,终于把人生中第一份投标书赶了出来。然而,初次参加竞标的我们还是落选了。后来了解到,中标的是一家港资企业,他们不仅标书做得美观、规范,而且产品也很简约、时尚。 这次的失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企业要发展,既要有好的形象,也要有好的产品。于是,我出资80多万元,聘请专业的品牌策划团队,为自己的家具厂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同时,也开始着手开发突破传统的办公家具。 2002年,我满怀信心率队参加广州家具博览会。在展出时,其中有一款跟其他企业相似,对方企业带来律师维权。被质疑的感觉真不好受。但也是从那次起,我决定要开发圣奥品牌,要做拥有专利的家具产品,要做杭州、浙江甚至全国知名的家具品牌。 那一年,我们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将“标准化、系列化、智能化、人性化”作为新产品的开发方向,对接世界家具的设计潮流。 2003年9月10日,我们参加上海第九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自主研制的“宁录多媒体会议桌”一举获得该届展会设计大赛办公家具设计金奖。这款现代家具与科技元素联姻的产品,在内部植入了一台多媒体电脑显示系统,必要时会自动升起,与会人员可以在“不见一张纸”的情况下,实现交流与互动。 此后,我们继续在款式、功能、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每年投入到研发上的费用不低于总营业额的3.5%,成立研究院,在德国柏林设立圣奥欧洲研发中心,携手浙江大学成立智慧家具研究中心,致力于产品研发。引领行业潮流的新品层出不穷,2011年I-WORK升降桌面世,2015年无线充电家具研发成功,2016年岚博人机语音互动家具上市,2017年能测心率、能考勤的云格座椅发布……在2019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改善后的云格座椅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栏目专题报道。截至目前,我们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007项,自主研发的产品荣获21项国际设计大奖。 今天,圣奥已从生产传统办公家具,华丽转身为健康办公生态方案的开发;从满足人们基本使用功能,升格为让办公环境更健康、智能和舒适,让办公生活更美好。 构建可“触摸”的幸福共同体 创业兴业,艰辛和困顿,可想而知。但磨难,对于我而言,无疑是一笔财富。谁都有过困难的时候,吃过苦头的人一般有两种想法,一种是觉得受了委屈要“补偿回来”,另一种是不让身边的人再吃同样的苦。我属于后者,因为以前受过穷,所以不希望大家还受穷,以前打工吃过亏,所以不希望我企业的员工还吃亏。 创业一开始,我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绝不拖欠员工工资,答应给他们的工资,哪怕自己只剩下吃饭的钱也要给他们。 记得在我创业的第一年年底,发完员工的工资后,我身上的钱已所剩无几。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不得不搭货车吹冷风回家过年。 2000年,我遭遇了创业以来的一次较大危机。为扩建新厂房,我在萧山开发区购置了60亩土地,再加上要造52300平方米的厂房,大约需要5000万元,而当时公司在银行的存款不过200万元。当我拿到地后,杭州的家具界炸开了锅,普遍不看好这件事。公司的不少员工也不理解,离开了。 面对种种流言及多方的压力,我选择了独自承担。在2001年底,新工厂建设完成。春节前,我非但没有拖欠员工的工资,供应商的货款也如期结清。 在我看来,企业的资产是个人的,但企业的发展是全体员工共同促进的,发展的果实理应由员工共同享有。员工的幸福,才是我最大的幸福,“让员工有房、有车、有存款、有知识、有尊严”,这是我追求的一个目标。 2009年,公司投资建造的住宅楼盘——“圣奥·领寓”,圆了46位员工“工作在杭州、生活在杭州、家在杭州”的梦想。当年大学毕业就到公司工作的葛海林、石夫凯等,不仅享受到了公司的福利购房,还在公司组建了甜蜜的小家庭,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从一个木工成长为圣奥中央研究院总经理的张叙俊,从一名文员做到制造中心总经理的陈园和,从一名平面设计师做到品牌中心总经理的柴维龙,从一个普通营销人员蜕变成国际营销事业部总经理的施银娇,从一名保安成长为工程中心总经理的熊明河……如今,他们不仅有房、有车、有存款、有知识、有尊严,而且带领着身边的人在新时代筑梦前行。 我认为,公司不仅是员工工作的地方,更应是他们生活的家,是一个幸福的共同体。 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 我的家乡浦江县塘家会村,是一个只有30来户的小村。对养育我的家乡,我有着深深的感恩之心,从事业刚有起色开始,就在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回馈桑梓,为父老乡亲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尽一份力。 2014年,浙江大地掀起了一股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那年秋冬季节,我多次回到家乡,与当时的檀溪镇党委书记魏然、塘家会村支部书记齐文高等人,说出了自己的设想:沿着村前壶源江的走向,修一条柏油马路,向西接通811县道,向东贯穿塘家会村,同时整修河道,利用河床及堤坝,形成具有观光价值的小湖泊,整个工程兼具交通、景观、防洪等多种用途,让塘家会村变成一片风景。 然而,我这个想法,还没有开始实施,就遭受了一片质疑声:“村里又不是没路,何必要再修一条?”“修路的钱从哪里来?”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我耐心说明修路的资金主要由自己捐助,并向省里及县、乡镇各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扶持;撰写《共同建设美丽家乡的倡议》,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共同努力把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 经过一番说服工作,村民点头了。但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新修的村道沿途需征用本村及外村等数十户人家的土地,大部分村民都积极响应、支持,但仍有个别村民不相信会有人做这么大的善事。“事情万一不是这么简单,把我们的地征过去后就用作他途怎么办?”“他倪良正是要回来赚钱的吧?难道真有那么好心的人?” 在齐文高的陪同下,我一家家地登门拜访,一次次地解释、说服。针对乡亲们所关心的利益点和诉求点,我不回避,反而主动替他们着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他们的要求。最终,所有人都在征地合同上签了字。 好不容易完成了征地,施工也是几经周折。一开始,施工队是通过招标确定的,虽然我们在招标时阐明要修建高质量、美丽的景观大道,但是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建造。过程中,我们一再要求改进,但最终他们也未能做到。而我一贯的做事风格是,要做必须按照设计规划的要求来做。为此,我们把原来做得不好的拆除,自己组织施工团队,按照规划要求施工。竣工后,项目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得到了各方的好评。 为了让河道变得干净美丽,我要求工程队花大力气清理了河道两岸的各种生活垃圾,然后在修筑堤岸前先把河中的水抽干,将污泥清理干净,最后再用石块砌起。整个工程除了道路本身需要沥青硬化以及必须用石材的地方外,其他的一切都运用了大自然原有的东西,江边原本生长着的78株原生树木,没有一株被砍伐或移动;新种植的植物充分注重季节搭配,春天樱花浪漫,秋天桂花飘香,夏天柳树成荫,冬天香樟不凋…… 2017年10月,道路建成。齐文高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塘家会生活了60多年,没想到在今天,能看到塘家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如今的家乡,正悄然地发生改变。村民在观光廊道的朝阳中晨练,在月光下散步;村里老少在壶江亭围桌而坐,侃侃而谈;垂钓爱好者倚岸在碧波中悠然垂钓;周边的村民,甚至浦江县城的市民,也来这里观光休闲……村里的经济也逐渐活跃起来。 积小善为大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从小生活在大山里。虽然物质贫乏,但从祖父到父辈,都有热心助人的传统。曾祖母有个习惯,时常会烧些玉米、番薯等粗粮放在门口,让进山砍柴、砍树,或路过的人歇脚时吃一点垫垫饥。爷爷也常告诉我:“玉米、番薯都是自家种的,人家吃了这几口,我们也谈不上挨饿。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你帮我,我帮你。我们家穷,帮不了他们多少。等你长大有能力了,要多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父母给我取名为“良正”,也是想要让我做到人如其名,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把良心放在正中央。 多年以后,圣奥已经枝繁叶茂,“尽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家风和祖训一直烙刻在我的心上。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捐赠了300万元,帮助灾区建设一所爱心学校。那是我创业以来第一笔如此大金额的捐款。当时,公司有好几个项目正在上马,等着用钱。一些朋友也劝我,你的企业还不大,不用捐这么多,很多大企业会捐的。但我想,我们企业的资源、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当国家和社会有需要时,我们理应站出来。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是社会孕育的,要心怀感恩,回馈社会。 2011年,当公司有些能力的时候,我希望更规范、长期、系统地做一些慈善公益事业。我找到了临近退休的浙江省工商联巡视员郑明治,希望他能到圣奥专门从事慈善事业。2011年7月,郑明治被我的诚心打动进入圣奥。当年年底,我捐资20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成立了浙江圣奥慈善基金会。 慈善基金会成立9年来,向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捐助100万元,设立圣奥助学基金奖掖优秀学子、帮扶寒门学子;捐资1250万元设立助老基金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建设老年之家;捐赠100万启动“圣奥·独居老人暖巢行动”项目……2017年,我们捐资1亿元助力西湖大学筹建,为国家发掘、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2020年,为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捐赠1000万元,用于购买医用防护物资,紧急支援武汉、浙江多地疫区前线防治工作。迄今为止,圣奥慈善基金会秉持“慈心为怀、公益为本、扶贫济困、赈灾救灾”的宗旨,累计捐款已逾1.8亿元,实施项目280余个,受益人数达20万。 29年过去了,我们从当初的租赁场地,发展成拥有37层总部大厦、智慧工厂、生态产业园的企业集团。我本人也由一个小木匠成长为一名浙商,基本上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富有,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工作环境舒适,生活美好。这一切,源于改革开放和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将带领圣奥人继续奋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作者简介:倪良正,第十一、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政协系统“最美政协人”,浙江省商会副会长、浙江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杭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圣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5/06/17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