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远明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传说”,是根据台州天台山一带关于寒山、拾得(包括丰干)的故事演绎而来的一种口头文学。 天台山三面环山,夙有“佛窟仙宅”之美誉。古往今来,天台山为历代参佛修道治学之士所憧憬、神往。 一 寒山,唐代著名诗僧,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寓居浙东天台山寒岩洞70多年。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清新淡雅,通俗易懂。内容上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其诗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 拾得是寒山的一个挚友。他们与世无争、包容友善、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事迹和诗篇,被人们广泛传颂。民间更是把他们传为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拾得寒山在民间影响比较大,传说至今广为流传。如: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些诗从处世为人之道出发,凸显拾得超然、豁达、大度的心态和气质,体现了一种脱离俗世,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 自唐末时起,“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传说”就在天台民间口耳相传,后经文字记叙而流传更广。在宋代的《太平广记》《宋高僧传》、明代的《指月录》、清代的《四库全书》以及天 台当地史志中均有记载。除了民间口头相传,还衍生到民俗、绘画、雕塑、曲艺、诗文等。 二 “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传说”围绕寒山、拾得(包括丰干)的生活故事主线而展开。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寒山、拾得(包括丰干)讥讽时态,行迹怪诞,逍遥处世的故事;二是寒山、拾得(包括丰干)互为知己,情同手足,以及劝人向善、崇尚自然和合的传说;三是寒山拾得相关的山水景观的传说。如寒山诗中就有许多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四是与寒山拾得相关的风俗风物传说。如民间许多的生活用品都用寒山拾得那可爱的形象作为标记。 寒山是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其流传下来的诗作与故事千百年来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与精神生活。由于寒山诗贴近大众所以被人民大众所喜爱,在宋代以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国清寺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 在中国民间故事库中,寒山拾得传说具有独特而杰出的价值,影响深远广大,数百年来,它不仅衍生出江浙一带敬奉寒山拾得的民俗活动,还广泛地渗透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中。至为重要的是,它凝结、承载、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理念。 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出于“和合”满汉文明的需要,顺应民意,大力提倡“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并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 自此,上下传承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和合精神,始得以人格化的形式正式定格。寒山、拾得成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也因此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和标志地。 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天台县有关部门组织力量下乡采风,整理“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相继在报、刊上发表,并编印了《天台山传说》《天台山民间故事》《和合二仙》《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传说》等传说集。 “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传说”对和合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首先以寒山、拾得亲同手足,和睦相处为主线,它寄托了人们对和合世界的向往。因为社会和合是每个统治者所追求的目标。其次是传说与自然景物、物产等相互映衬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界美好的向往。传说中的寒拾亭、寒岩洞、五马隐等已经成为当地名胜古迹,荷花、盒桶、和气汤等物产已经成为当地“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再次是传说的传奇性与海外文化影响相互融合。早在北宋,传说连同寒山诗传到海外,掀起一股“寒山热”,寒山子被奉为嬉皮士的鼻祖。第四是传说与民间信仰互相交织。从唐末开始,民间塑像以祀之,深受百姓的爱戴,民间奉二人为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寒山、拾得在民间被尊为“和合二圣”,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和合文化”。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首要价值,是历代执政者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并已凝结成为华夏文明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当下,提倡、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陈远明,天台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2/07/12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