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金海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6岁入小学,9岁能诗、善属文,号为“神童”。拜师求学,是宋濂人生的第一步。25岁起至50岁,主教郑义门东明精舍,是宋濂最为得意和惬意的时期,既为自己积累了深厚渊博的才学,也为郑义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51岁到68岁,宋濂因诏追随朱元璋入朝为官,虽身处庙堂之高,才情得以最好的发挥,但伴君如伴虎,也是宋濂感受“身累”“名累”的时期。最后四年多,致仕回郑义门,无官一身轻的宋濂谨言慎行、诚惶诚恐于朱元璋对文人武士的杀戮和株连,最终还是因胡惟庸案受牵连……纵观宋濂一生,郑义门时的宋濂和入明后入朝为仕的宋濂,是其人生的两个高峰,学习和践行伴随着他的一生。 宋濂没有显赫的家世,但祖上出过好几位儒士,可算是诗礼之家。至宋濂祖父宋富、父亲宋文昭时,家境转向贫寒。 宋濂的父亲宋文昭(1285-1365)是一位思想开明、胸怀坦荡、忠信诚实、勤劳朴质且有眼光的人,他要求儿子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诚实正直、不图富贵、不阿附权贵的儒子。当时,宋家又有一批藏书,宋濂在父亲的教导下有了一定阅读能力,遂将这些书籍取来翻阅,久之读书成习惯、成嗜好。而宋濂小时体虚多疾,考虑到长大后既不适宜力耕,又不适合经商,父母遂给他选择了“从文”这条路。 宋濂少时放过羊,他自称是“金华牧羊童”。宋濂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从一名牧羊童,成为一名儒士。更幸运的是,宋濂遇到并受业于不止一位名师,他们向宋濂传授的不是一般的学问,而是元代学术的精华——婺学。 义乌的包廷藻(1265-1336),是宋濂的启蒙老师,授以李瀚《蒙求》,在包廷藻的教导下,小小的宋濂就能吟诗,9岁时就能作诗,号称“神童”,《兰花篇》就是他的代表作。 第二位老师是金华的闻人梦吉(1293-1362)。宋濂15岁那年冬天,背了书箧,只身一人前往离家70里外的金华府城,拜闻人梦吉为师。闻人梦吉的家族是个望族,南宋时,曾祖父闻人韶从四川来到金华担任县令,就在金华城南定居下来;父亲闻人诜,师从“金华四先生”之一的王柏门下学习。闻人梦吉以优异成绩考取举人,进士不第后就一直在金华城南讲课,是一位为人正直、精于执教的老师,学生前后超过2000多人,在金华一带很有影响力。闻人梦吉向宋濂授以《易》《诗》《书》《周礼》《春秋》。这一时期的学习,为宋濂今后走向事业巅峰打下坚实基础。 吴莱(1297-1340)是宋濂的第三位老师,宋濂先后在诸暨白门书院和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从吴莱学。一年后,吴莱因身体原因辞了东明精舍主讲席,向郑义门推荐宋濂为主教。郑义门家长和族人也很喜欢博学多才又谦逊诚实的宋濂,接受了吴莱的意见。元至元元年(1335)正月十五日,26岁的宋濂正式授经东明精舍。在郑义门,宋濂继承吴莱的思想衣钵和学术风格,直至元至正十年(1350)归隐仙华山西庵小龙门,一直在东明精舍主教。郑氏子弟年满16皆从读,一门40余人,都是宋濂的学生,为郑义门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宋濂入朝为仕后,大多被荐举出仕为官。鉴于郑义门在孝义家风方面的传承和贡献,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赐为“江南第一家”,这也是至今在江南第一家郑义门所在地的郑宅镇流传的“没有江南第一家就没有宋濂,没有宋濂就没有江南第一家”的真实写照。 在东明精舍主教期间,宋濂还慕名拜师致仕回乡的义乌黄溍和同样致仕回家的柳贯,因黄溍和柳贯都在朝廷当过大官,对宋濂日后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清纪晓岚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吴(莱)与黄溍、柳贯并受业于宋方凤,再传而为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 宋濂的思想、学术主要源自“婺学”。婺州为宋代以来理学中心之一。宋濂吸取了婺学的思想学术精华,成为“婺学”的集大成者。 宋濂不但深通儒学,而且深通释、道;不但精究文学,而且精究书画艺术;不但通晓天文,而且通晓地理等等,这也是后来被朱元璋诏为“五经师”“太子师”,成为“帝师”的原因。 元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朱元璋率军攻取婺州后,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一年后与刘基、章溢、叶琛(称为“浙东四贤”)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南京),初为江南儒学提举,后为太子朱标教授《五经》。朱元璋欣赏宋濂纯正的儒家思想、诚然无欺的品格和对自己的耿耿忠心,特用他为“太子师”“帝师”。 对于宋濂的博学多才及辅佐明王朝之功,朱元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论道经邦”,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四月五日,朱元璋即吴王位后,写给宋濂的诗可以作证: 景濂家住金华东, 满腹诗书宇宙中。 自古圣贤多礼乐, 训令法度旧家风。 朱元璋还先后两次赐宋濂以马,还分别赐予《白马歌》《黄马歌》,足见朱元璋对宋濂的器重与厚爱,这在整个明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晚年,宋濂对官场生涯感到厌倦,想离开官场,一身轻松,自由自在,像许谦那样居家授徒,把知识传授给青年弟子,造就对社会有用人才,那该多好啊!对早年教书经历不时流露出眷恋之情,他想回到故乡的青山绿水间,重操教师旧业。 洪武十年(1377)正月,宋濂致仕。据《明史》本传记载:“(宋)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非但如此,宋濂还将他的明哲保身之道传给他的朋友和弟子。然而,宋濂再怎么谨慎,再怎么保身,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血光之灾还是在他退休几年后降临到自己身上。 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宋濂的孙子宋慎因胡惟庸党事受牵连,朱元璋怒不可遏,将宋璲和宋慎一并处死,又将宋濂一家至京师问罪。朱元璋要杀宋濂以解恨,由于马皇后和太子力救,才被免去死罪,但全家被发配到四川茂州。宋濂门人郑义门九世孙郑柏特意送衣物来应天,临行前,宋濂以遗稿、画像付郑柏,并书四语话别: 平生无别念,念念在麟溪。 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 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宋濂一家行至四川夔州,宋濂病在寺院,州府通判桑以时(金华武义人)获悉后,找来医生赶去看望。远地逢乡人,分外亲切。可七十二岁的宋濂一路劳顿,身心俱伤,病入膏肓。20日这天,宋濂直觉不行了,叫宋怿、宋恪到面前,端来笔砚,写下了对两个孤孙的最后叮嘱: 君子观化,小人怛化。中心既怛,何以能观?我心情识尽空,等于太虚。不见空空,不见不空。大小乘法门,不过如此。人自不信,可怜可笑……示怿示恪。 一共写了82字。写完,搁下笔,就溘然长逝了!一代文臣最终划上了悲戚的句号。
【作者简介:何金海,浦江县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学习委主任。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3/11/29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