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明辉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头戴僧帽,脖挂佛珠,手握葫芦,身着衲衣,脚穿破鞋,脸上嬉笑非常,目光睿智而又有些无羁。在天台县城北的陇西园,伫立着一尊铜像。他就是八百前一位行走于江湖的奇僧。他的法名叫“道济”,字“湖隐”、号“方圆叟”,民间称他为“济公活佛”。 800年来,关于他的传说精彩纷呈,经久不衰。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人民很喜欢济公,因为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济公传说”获“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故事”。 一 公元1148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在永宁村的李宅降生了一个男孩,中年得子的李茂春喜出望外,取名李修缘。李家的祖上是名门望族,世代仕宦。李修缘的五世祖曾任镇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高祖李崇矩谥封“陇西元靖王”。父亲李茂春曾在朝廷任“春坊赞善”。靖康之难,宋室南迁,李氏家族流寓到浙江省天台县的永宁村。 李修缘18岁那年,父母离世,家道中落,他离家出走。他没有上京考取功名,也没有外出谋生,而是选择了出家。先是去了国清寺,拜性空一本为师,做了沙弥。后国清寺的瞎堂法师去杭州的灵隐寺,李修缘也跟随而去,瞎堂法师赐名“道济”。 灵隐寺里的“道济”和尚,却是一个不守寺规、不安生分的“癫僧”。寺僧们纷纷向方丈禀告,瞎堂长老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瞎堂圆寂后,道济投净慈寺德辉长老门下,做了一名“书记僧”。可是做了书记僧的道济,仍不改放荡不羁的秉性。他游山逛水,出入市井,举止似痴若狂,写诗道:“何须林景胜潇湘,只原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就是这位貌似疯癫的和尚,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的禅宗高僧。他擅诗善文,行善积德。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又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他慈善为怀,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惩恶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被尊为“济公活佛”。 1209年农历五月十四,道济圆寂于杭州,塔葬于虎跑。作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第六祖的道济,走完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可是他的传奇却非戛然而止,而是随着岁月的进程愈演愈烈。“济公出世”“济公斗蟋蟀”“大闹秦相府”“古井运木”……传说中的济公形象,鲜活生动。在他的身上也愈加赋予了广大的神力。 二 济公活佛出天台, 赤城山脚永宁村。 家里叫他李修缘, 降龙罗汉转世来。 …… 这是天台民间道情艺人陈国河演唱的《济公传》。 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天台山,是五百罗汉显化之地,唐代称为“三贤”的寒山、拾得和丰干也聚在这里。天台的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而民间的“济公传说”更是丰富多彩。明隆庆年间,根据民间说书底本而润饰的《钱塘渔隐济癫禅师语录》问世,清初,《麹头陀新本济公全传》《评演济公传》《济公传》相继刊刻。一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行侠奇僧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上世纪70年代初,永宁村改称“北门村”。当时村里一位后生叫赵达枢,他来到上海拜访天台籍的著名作家许杰,正巧遇上了老乡曹志天,闲谈中说到了济公。曹志天对赵达枢说:“你不是和济公同住一村吗?知道济公故事的老人一定还有,这些故事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我们去搜集、记录、整理,以后一定很珍贵。”赵达枢回到村里就开始寻访。他的《济公出家》《牛生麒麟》,就是从村里97岁老人王柏仁的嘴里“掏”来的。1988年,他的《广济村》在《故事大王》发表。 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天台县文化馆在“大明宫”,门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下摆有几条石凳。只要是晴天,这里总会聚集一些老人,时任文化馆创作干部的曹志天,经常坐在老人中,听他们说济公故事。1989年,曹志天、曹肖冰整理的《小济公》一书出版了。当时在政协工作的朱封鳌、在城里工厂上班的赵达枢,在乡下教书的郑根志、陈维等民间文学爱好者,也都“铆”足劲,在民间记录济公传说,《济公显圣救挑夫》《蟋蟀还魂救小僧》《五味粥》《李月求婚》《调花轿济公救民女》……陆续见诸于《民间故事》《山海经》《故事大王》等。 2007年曹志天、赵达枢整理的《济公传说》出版了。 “话说这年秋天,天台收成好。老百姓都说全靠菩萨保佑,就成群结队到国清寺拜菩萨。济公也来赶热闹,突然,一位老太婆被人群推倒,撞翻了路边的小食摊。摊主抓住老婆婆不肯善罢甘休,济公挺身而出,…… 2013年11月的一天上午,台州市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随着一个清脆的声音,《济公传说——芭蕉扇和蒲鞋的由来》瞬间吸引了众人,讲述的小姑娘叫施艺,她来自天台县平桥中心小学,在台州民间故事大赛角逐中,她荣获了金奖。巧的是,天台三位选手的参赛作品均为“济公传说”。 几百年来,在济公的故乡天台,人们用说书、道情、绘画、雕刻、戏剧、影视、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演绎济公的传说。这些传说妙趣横生而不失睿智,神奇叠现又不失平民思想,口头文学与真实的风物紧密相连,鲜活生动,亲切自然。在故乡人看来,这位800年前的老乡一直没有走远,就活在他们中间。他不仅庇护一方的平安吉祥,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籍,也给百姓生活带来快乐和信心。 许多民间习俗也都与“济公传说”有关。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就会吃一种叫“饺饼筒”的食品,相传就是源自“济公将寺院吃剩的菜卷成饼筒分给大家”的传说;每年大暑至中秋,天台民间都会兴起一种叫“打油奏”的民俗活动,相传也就是由“济公斗蟋蟀”延续下来的。 三 一个传说,不仅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寄托百姓的情感和向往,它更大的影响,在于一代代百姓对传说中济公无限崇敬,塑造心目中的济公形象,弘扬济公的文化精神,衍生出一种文化信仰。这也是“济公传说”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在天台城的北面有一座赤城山,它的特别除了有赭红的岩层,还在于历史上儒、释、道三教都曾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济公年轻时就在山上的瑞霞洞、悟月楼读书修身。如今,行走在山上石阶的人群中,就有许多背着香袋去山上拜祭济公佛的信徒。早在民国初年,就有人在瑞霞洞立像奉祀,如今已经建成了“济公院”。与济公故居隔溪相望有一座小庙,叫“济公佛院”,相传,这是天台现存最早的祭祀济公的庙。每天清晨,百姓们便来这里祭拜济公佛。庙里红烛高照,香火萦绕。 如今,像“济公院”“济公佛院”这样供奉济公的庙宇,海内外有数以万计。人们祭祀济公,祈求他救苦救难,带来平安幸福。“两只芒鞋到世上扶危济困,一把破扇分人间正道邪风”,这幅刻在济公院的对联道出了济公的文化精神。济公身上也体现了我们民族乐观、正义、慈爱、睿智等传统美德。 作为“济公传说”的保护地,天台县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济公传说”保护与传承。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济公文化研究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天台山国际济公文化交流大会,建立中国济公网,挖掘民间传说,出版《济公传说》《天台山济公活佛》等传说集,学术论著,发展济公文化产业,扩大“济公传说”的影响。 2005年5月,占地17亩的“济公故居”修复落成,从房屋的布置到内件的摆设,尽显“济公传说”的元素。它不仅是一处旅游景区,也是“济公传说”的保护基地,在“观霞阁”开辟了四层的“济公传说”文化展,并参与“济公传说”电视剧的拍摄。 2007年5月,由济公故居管委会承办的“海峡两岸济公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台湾的上千名信众前来济公故里朝拜,济公文化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一条纽带。 2016年6月20日,根据“济公传说”改编的52集动画片《小济公》,在央视少儿频道全集播放,一个聪慧、勇敢而充满正义感的小济公,走进了千家万户。《小济公》跃上全国卫视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名,在国产原创动画首播收视率排名中位居第二。继而,排舞《小济公》又风靡城乡。 自2009年以来,天台县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济公文化旅游节。天台的石墙头有一座六角亭叫“济公亭”。白日里,这里会聚集一些老人,在此聊聊八百年前走出去的济公,说说济公那神而又神的故事,脸上呈现出一种骄傲和敬仰。在他们看来,济公传说里融入了他们内心的向往和希冀,是他们心中一缕最温暖的阳光。
【作者简介:孙明辉,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2/07/12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