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荣耿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吕泗渔场位于北纬32°~34°,东经121°~122°,在江苏省启东至射阳沿海以东海域,水深10~20米,海底属浅海泥砂质。吕泗渔场与长江口的佘山渔场毗邻,是小黄鱼的产卵地。启东县境内有一个滨海小镇名叫吕泗,吕泗渔场因镇而得名。小镇附近有个渔船避风和鱼货集散的群众性渔港,叫大洋港,吕泗洋出产小黄鱼,老渔民都知道。过去舟山曾有渔船去吕泗渔场外侧(现称为大沙渔场)海域试捕小黄鱼,产量虽好看,可是舟山离吕泗洋太远,抗风能力差的木帆船,候风候潮,时间、精力、出海米粮,都耗在路上。再则,启东境内虽有几个避风港,但这些港口其实是海陆相通的河汊浜,四周几乎无岛屿可作屏障。这对吕泗海况不了解,航行标志也不熟悉的舟山渔民而言,风险太大,所以历史上舟山渔民极少贸然进入吕泗渔场捕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作业渔船的不断增加,长江口外的佘山渔场小黄鱼资源出现衰退,1955年,由舟山海洋研究所第一对机帆船老大忻阿来亲率,首次赴吕泗渔场试捕获得成功。有人带头喝了“头口水”,一部分渔民看样开始向北探索,在吕泗渔场南部即北纬30°作业抲小黄鱼,都获得了丰产。其中,虾峙公社栅棚大队严孝华老大带领数对渔船首闯吕泗渔场,一网捕获小黄鱼1200担(60吨),同他一起的对船也普遍获得丰收,轰动了整个舟山渔场。严孝华老大被评上县、省劳动模范,普陀县委县政府还为此召开大会进行表彰,激励渔民开发吕泗渔场。据史料记载,1958年春汛,北上吕泗渔场作业的舟山渔船达到了1056对,其中机帆船100对。小黄鱼捕获量达到2.7万吨以上。在当年,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1959年2月16~28日,舟山地委专门召集了3000余人参加四级干部大会。会议开了13天,时逢人民公社、大跃进年代,舟山地委提出力争当年渔业产量1500万吨,产值实现2亿元的奋斗目标。会中,还召开了“春汛出海誓师大会”,向全市渔民吹响了确保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全年生产指标的动员令。 2月28日~3月1日,舟山渔场指挥部又在普陀山召开舟山各渔区干部座谈会,提出了对船“奋战一百天,捕捞千担鱼”的誓言。虾峙人民公社提出了“春汛擂台我来摆,誓比去年翻一番”的挑战口号,摆起了春汛会战擂台。沈家门、岱山高亭、嵊泗等渔区公社纷纷应战,提出“学虾峙,追虾峙,奋战春汛夺红旗”,“与虾峙老大哥比高低”。由此,舟山渔区掀起了一场“争时间,抢潮水,攻暴头,捕暴尾”的春汛对船“捕千担小黄鱼”运动高潮。虾峙公社在渔船北上的前一天也召开了公社三级干部大会。黄石、大岙(南岙)栅棚(沙峧)等大队也相互开展了擂台赛、挑应战,干群精神振奋,个个摩拳擦掌,豪气冲霄,壮志凌云。 据当时的《舟山日报》报道,渔船启航前期,沈家门渔火满港,彻夜如昼,机帆船的马达声、汽笛声,木帆船的螺号声,此消彼长,通宵喧闹。 4月9日开始,大部分渔船都抵达了吕泗渔场 。虾峙人民公社有出海渔船156对,其中机帆船21对,大打洋5对,小打洋40对,改良大对52对,大对38对,出海渔民2919人。 渔场不时传来了一网捕上二三百担小黄鱼的好消息,渔民们满怀希望,昼夜连轴。4月10日,上海气象台播报吕泗渔场东南风5至6级,阵风7级。连日的丰收捷报,使舟山千余艘渔船恋战吕泗渔场,丧失逃洋避风的良机,错误地选择在洋地锚泊等待气象转好。殊不知,飓风恶魔正在逼近,厄运已悄悄降临。 气象预报的海面风力从6至7级持续增强,11日凌晨2时,一个东海气旋强流爆发,风向由东南转为东风,持续6~7个小时的10级大风,掀起了比五层楼还高的惊涛骇浪。4月11日中午开始,东海高气压又突然与东移的低气压相遇,产生了8到10级的东南大风,伴随着100毫米的暴雨。浅水的吕泗渔场海面顿时浊浪滔天,巨浪冲击致泥砂质地的海底,时而移动形成沙洲,风浪中的渔船随时可能搁浅沙洲或沙被巨浪打散而倾覆。 这是一场80年来未有的突发性风暴,说来就来,其势凶猛,连上海气象台也始料不及,风向风力都难以判断。渔场上舟山的百余对机帆船,硬是靠动力优势顶风南行,冲出险境到嵊泗花鸟岛避风。而木帆船根本无法顶风逆浪,在大海中犹如一片树叶,任由抛向浪尖谷底,或只能在巨浪里随波逐流。身陷绝境的渔民,凭着多年搏击风浪的经验,断然采取砍桅、弃网、斩锚、扔船上渔具、抛舱内鱼货等减负举措,以及采取传统“落拱”求生手段,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 海底翻起的“兜底浪”,飓风掀起的滔天恶浪,一条条渔船被巨浪击碎或掀翻,一个个渔民被掀入海中或因船毁人亡……这一特大海难惊动了党中央,中央立即下令派军舰、直升机组织救援,400余位渔民获救脱险,但仍有数以千计的渔民魂归吕泗洋。 据《舟山市志大事记》记载,这次特大海难,沉船230艘,渔民死亡1178人(其中职工230人),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 受难渔民最多的是走在舟山渔业捕捞前列的虾峙人民公社。据档案记载:虾峙公社共沉没渔船26条,死亡渔民176人。其中黄石1条,遇难12人;双山大队2条,遇难17人;大岙大队(走马塘)1条,遇难8人;凉湖大队4条,遇难31人;长河大队5条,遇难35人;栅棚(含沙峧、枫树岙)大队2条,遇难14人;湖泥1条,遇难8人;礁岙大队(含岙口、石子岙、庞公)渔船10条,遇难渔民51人,共计176人,其中党员9人,团员14人。家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113户,重伤渔民20人,轻伤85人。丢沉小舢板16只,砍掉木桅76支,舵77面,锚131门,大碇281枚,帆篷142张,各类网具116顶……直接损失人民币280293元。 噩耗传来,闻者心碎,哭声震天,遍地哀嚎,虾峙全岛群众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人生最大不幸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失偶,老年失子”,礁岙渔民邬某死了2个儿子,大儿子结婚才1年多,孙子出生也仅2个月,其妻子几次死活要跳海自尽,乡亲们死死抱住她还24小时轮流看管,她不停地高喊儿子的名字,双腿被手拍得都是乌青:罹难者之一河泥漕村老大陈某的妻子及女儿,清晨站立在自己的院墙前,忐忑不安企盼丈夫平安归来。傍晚见有船进港,她与女儿连滚似的奔向海滩,当获知丈夫已经遇难,她五内俱裂,哭痛了五脏六腑,几度昏厥,醒来后突然跃入海中誓要与丈夫同归黄泉,众人强拉硬拖,她死活不肯上岸,浸泡在海中捶胸顿足,在场者无不动容,一起放声痛哭。 为了让葬身于吕泗洋的亲人回到虾峙,按照当地风俗设坛“招魂”。招魂那晚,虾峙村村哭声震天,哀嚎悲痛动地……留下的是对遇难者悲哀的追忆和缅怀逝者们痛楚的眼泪。 值得一提的是,机帆船在吕泗洋风暴中凸显了优越性,省地领导由此看到了舟山实现渔业机械化的迫切性,中央也给予全力支持,从而舟山渔业机械化得以快步推进。人心齐,泰山移,为了实现机帆化,前方渔民勒紧裤带,后方妇女提出“三年集体不分红,妇女种地养老公”。60年代中期,虾峙公社机帆渔船达到340余艘,率先实现了渔业机械化。 “板荡识忠臣,灾后见英雄”。在1959年吕泗渔场这场空前灾难中,率领虾峙公社200余艘渔船在生产一线指挥的虾峙公社党委副书记陈信哉,坚持在海上同渔民一起与风暴抗争,最后以身殉职。广大渔业战线的基层干部,忍受着莫大的悲哀,都任劳任怨,艰苦卓绝地做好受难家属和群众安抚工作,努力并迅速恢复生产。那些幸免于难而惊魂未定,发誓自己乃至下一代永不再下海的渔民,在上级领导和当地干部的谆谆诱导和耐心动员教育下,喷发出铮铮铁骨“虾峙人”精神。风暴自然灾害压不垮虾峙渔民的顽强战斗意志和坚强决心,在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大家擦干眼泪,熬受着渔民同胞丧身后的万般创痛,灾后20天,全公社126对渔船, 2100余渔民,又出海捕鱼,表现出渔区许多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高贵品质,彰显了虾峙渔民无畏天灾的英雄气概,特有的顽强拼搏精神,忘我奉献的高尚境界。 正因为虾峙渔民的这种铮铮铁骨、坚韧不拔、敢闯敢干的“虾峙精神”,给虾峙渔业带来生机和活力,曾有“浙江渔业看舟山,舟山渔业看普陀,普陀渔业看虾峙” 之美誉和鼎盛之辉煌,涌现出周叙成、陈良银、陈照夫等一批在舟山乃至浙江声名赫赫的捕捞高产名老大。 90年代以后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虾峙新一代渔民在发展远洋渔业中勇立潮头,敢打头阵。虾峙大岙村渔民李科平勇闯北太进行鱿钓作业,带动大批渔民转产转业。使虾峙乃至舟山、普陀群众性的远洋渔业得以迅猛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虾峙到北太鱿钓船每年成倍增加,从1995年的1艘,1996年的2艘,2000年的49艘到2015年远洋船舶达到133艘,占普陀区远洋捕捞船只的50%,全市的33%,全镇渔业总产量达到21.95万吨,产值12.3亿元,其中远洋渔业产量14.3万吨,产值9.4亿元,分别占普陀全区的41% 和38%,占舟山全市的38%和28%。2001年,虾峙镇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鱿鱼之乡”,成为全国群众渔业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作者简介:周荣耿,舟山市农业银行退休员工,编纂有《虾峙岛历史拾遗》《虾峙镇志》《黄石村志》《虾峙大岙李氏族谱》《虾峙大岙村史》《中华海鹰——舟山远洋鱿钓群众渔业开拓者李科平传》等书籍。】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4/10/17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