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材运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作为北宋一代名臣,赵抃与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关系相当密切,苏家更是将赵抃奉作恩公,赵苏两家诗筒唱酬颇多。 北宋嘉祐三年(1058),赵抃接到了朝廷新调令,从睦州(建德)知州任上,前往四川担任梓州路转运使一职,稍后即改任成都府路转运使。北宋为了中央集权,没有设全功能的省一级地方综合军政机关,但有相当于省一级的“路”,当时全国设了22个“路”。赵抃这次去四川担任的梓州路转运使,是该“路”的最高地方长官,实际执掌一路的财政,监察该路属下州、府、军、监的地方官吏,经察访后上报朝廷。这是赵抃第二次赴蜀,离上一次任江原县(今四川崇州)令已经7年。在四川为官的日子里,赵抃与苏轼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延续了他的一生。 举荐苏洵 当时官场上有个礼节,凡是当地考出去的进士,不管是回家还是离家,都要去拜见地方长官。去年春,苏轼、苏辙两兄弟一同考中进士,引起朝野不小的轰动。这一年,赵抃的十二弟赵扬也登上进士第,与苏轼兄弟为同年。4月,苏母病逝了,按宋朝官制,苏轼兄弟得回家为母守孝3年——“丁忧”。 苏轼家乡眉州属于成都府路管辖,赵抃是苏家兄弟老家的父母官,又是同年赵扬的哥哥,苏轼兄弟到成都拜见赵抃顺理成章。父亲苏洵当时抱恙在家,眉州相距成都有200多里路程,苏洵身体吃不消,所以没去拜见赵抃。 赵抃对苏轼、苏辙两位青年才俊的印象非常好,也对他们的父亲苏洵有所了解。尽管他从没见过苏洵,“却已心知”。第二年,赵抃在例行向朝廷推荐本地人才时,努力把苏洵推荐为试校书郎。 苏洵这位老兄很有意思,大家知道他文章非常了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苏洵27岁开始发愤读书,屡试不中后,一气之下,一把火烧掉了自己之前的所有文章,狠下苦功,闭门读书。苏洵本来天分极高,由此,他通晓了《六经》和百家之说,成了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下笔千言,顷刻立就。 赵抃为官以来,有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十分重视当地人才的发掘。他每到一地,必然劝学,并四处寻访当地的知名人士。在成都,他自然也就了解到大器晚成的苏洵。 有才华的人,多半有个性;才华出众的人,个性都非常突出。去年,49岁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照理说自己的年纪还没有超龄,可以搭上末班车参加恩科考试的,就像当年的柳永也是在这个极限的年龄才考上进士的,而且苏洵饱读诗书,考中的概率还是挺大的,但他就是不肯参加会考。所以,苏洵虽是满腹经纶,却无法步入仕途。 《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册《选举》载:“成都府路转运使赵抃言(苏)洵学行推于乡里,故有是命。”《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九仁宗嘉祐五年八月条记载的更详细:“甲子,以眉州进士苏洵为试校书郎。……(初)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机策》二十二篇,宰相韩琦善之,召试舍人院,以疾辞。本路转运使赵抃等荐其行义,修又言洵既不肯就试,乞除一官,故有是命。” 就是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的文章推荐给当朝宰相韩琦,也得到了他的认可,打算让他来舍人院考试,以便谋求一官半职,可老苏推说身体不适,就是不肯来。这时,赵抃以成都府路转运使的身份郑重向仁宗皇帝推荐了苏洵,老苏才有校书郎一职。作为当地父母官,赵抃的推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后来连高傲狂妄的苏洵也大为感动,作了《谢赵司谏书》(时赵抃已调任右司谏),“洵不识阁下,然仰闻君子之风,常以私告于朋友。”老苏感谢赵抃能“举人而取于不相识之中”,称赞赵公“其去世俗远矣”。 郁郁不得志的苏洵,固执得像头牛,虽然才华横溢,却因自己不愿意参加考试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是赵抃的一剂良药抚慰了他。对于已经有两位考取进士的苏家而言,赵抃推荐苏洵为官,未必是雪中送炭,但一定是锦上添花。从苏家发迹史的轨迹看,自从苏洵走上仕途,苏家的家运就像开了挂似的,这无疑是赵抃按下了苏家的行运键。大约因此,苏轼兄弟对于赵抃的荐父之恩,一辈子充满着感激之情,加上赵抃高洁的人品,成了苏、赵两家双向奔赴的情谊之旅。 诗相唱和 也是命薄,北宋治平三年(1066),当了6年小官的苏洵因病在京城去世,苏轼兄弟扶柩入蜀,至北宋熙宁二年(1069)2月丁忧结束,返回京城。这时赵抃已高升为副宰相——参知政事,苏家兄弟于京师一同拜见了赵抃。岁月并没有在赵抃身上留下什么痕迹,十年过去,赵抃风采依旧,身姿挺拔,在中书省回廊里与两位后起之秀谈笑风生。此后,苏轼和赵抃之间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忘年之契,情谊深厚。 赵抃在老家衢州有个好友,是隐士梁准处士,曾赠与赵抃一张琴,赵抃无以为报,在梁处士筑就绿筠亭之际,就自告奋勇为他向苏东坡求了一首诗: 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 风梢千纛乱,日影万夫长。 谷鸟惊棋响,山蜂识酒香。 只应陶靖节,解听北窗凉。 北宋熙宁十年(1077)5月,赵抃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知杭州时,正遇旱灾,为解决民生,要以工代赈,赵抃决定修复宋初将吴越富庶之地奉献给朝廷的钱氏祠宇,赵抃特地邀请苏轼来写《表忠观碑》一文。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二话不说,立马应承下来。洋洋千言,书文并美。 北宋元丰二年(1079),在得知赵老光荣退休后,苏轼寄赠了《赵阅道高斋》一诗: 见公奔走谓公劳, 闻公隐退云公高。 公心底处有高下, 梦幻去来随所遭。 不知高斋竟何义, 此名之设缘吾曹。 公年四十已得道, 俗缘未尽余伊皋。 功名富贵俱逆旅, 黄金知系何人袍。 超然已了一大事, 持冠而去真秋毫。 …… 苏轼将这位比自己父亲还大一岁的恩人狠狠赞扬了一番。兄弟俩还同时发来贺信,苏轼《贺赵大资少保致仕启》、苏辙《贺赵少保启》。小苏称赵公:“德侔金玉,节贯冰霜;士夫倚以为重,邦家仰以为安。” 退休后的赵抃被儿子赵?接到温州赡养。为让老父亲开心一点,赵?专门建造了戏彩堂,他仿照春秋时期的大孝子老莱子,为了不让父亲看见自己早生白发而伤感,就做一套五彩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时故意装作小丑滑稽的模样让父母高兴。赵?娱亲一事当时传为佳话,苏轼苏辙兄弟有诗盛赞其事,一直传至今日。 北宋元丰三年(1080),苏辙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往筠州任监筠州盐酒税,当时的筠州知州毛维瞻是衢州江山人,与赵抃是同乡,两人情谊极深,赵抃的孙女赵英还嫁给毛维瞻儿子毛滂为妻。苏辙为赵抃诗勒石写了《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在这篇短文里,苏辙深情回忆了苏家兄弟与赵抃的多次缘分。 后来苏轼、苏辙兄弟在庐山游白鹤观时,给赵公寄来《白鹤观》诗后,赵公欣然命笔《和二苏题白鹤观二首》: 黄衣道士骨朽矣, 白鹤仙翁诗宛然。 君傥不能来一顾, 壁间磨灭有谁传? 不逢棋酒与莺花, 古观高吟字字嘉。 好事独来终日赏, 诸翁争去著诗夸。 这是赵抃去世前所作。他嗔怪苏家兄弟也不来看望老夫一眼,有那么好的去处只管自己独享,也不约老夫一同去。 撰写《神道碑》 赵抃逝世3年后,赵抃次子赵?向朝廷请求为父亲撰写墓志铭——《神道碑》,哲宗皇帝特别指示要苏轼执笔。要知道,大文豪苏轼是不会轻易给谁写行状、碑铭、墓碑之类的,这事“士大夫所共知”。不要以为皇帝开金口下圣旨,就是法律,到老苏这儿不管用,他牛到后来连皇帝让他给同事赵瞻撰写神道碑,都可以拒绝的,当然,他还是装模作样地给哲宗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辞免撰赵瞻神道碑状》,说明理由。但这次不同,因为他内心实在对赵抃充满了感激与崇敬。 苏轼曾经在《祭张文定公文》中放话:“轼于天下,未尝志墓。独铭五人,皆盛德故。”老子从来就不愿为人撰写墓志铭,我一生只为五人写过墓志铭,只有富弼、司马光、赵抃、范镇、张方平他们才配,因为他们确实有大功大德。 要么只字不写,闭口不谈;要么长篇大论,说个痛快,这就是率性的苏轼。因对赵抃情深意重,大文豪的思绪飞驰,放笔纵情,滔滔不绝,一篇3500字的《赵清献公神道碑》一挥而就。现在看来,3500字好像不是很多,但古时写的是文言文,没有废话,不加标点,尤其是名家,那是字字珠玑,五百字的墓志铭已经是长文了,这差不多等同一部长篇传记了! 在《神道碑》里,苏轼客观而详尽地记录了赵抃一生的功业事迹,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赵抃的重要文献,字里行间流溢着对这位“世人标表”赵抃的景仰与赞美,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赵公真切的友情。也许,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是因了苏轼这篇《神道碑》完整的记叙,广泛的流播,才让清献公赵抃的事迹得以流芳百世,为世人敬仰。 赵苏两家的友谊还顺延到了下一代。苏东坡在看到大画家李公麟为赵?作的《琴鹤图》时欣然题了两首诗,其中最能代表赵家两代门风的诗句: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可见,赵抃父子在苏东坡心中是两袖清风、琴鹤传家的典范。
【作者简介:黄材运,省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花见花又开》《王梦白传》等。】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5/01/22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