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岳成龙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为国饮,茶和天下,从来佳茗似佳人。可以说,茶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因南方嘉木,而雅俗共赏。 这里是佛茶之祖,茶道之源。这里是韩国茶与茶礼传入地,日本茶与茶道起源地。这里是浙东,东方神叶中的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浙东。 一 茶,也叫荼、茗、槚(jiǎ)、蔎(shè)、荈(chuǎn)等。浙东茶事,渊源有自,源远流长。 8000年前,杭州跨湖桥遗存一颗茶树籽。7000年前,宁波河姆渡先民已饮用原始茶。6000年前左右,余姚田螺山已种植茶树。4000年前上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的倩影打《诗经》《楚辞》飘过,清香萦绕秦汉、三国。或药用、或食用、或饮用的原生茶,自云贵川荆传至江浙闽赣等地,正对应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而浙东位于黄金分割点。 六朝之茶,已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领域。晋人《神异记》载:余姚虞洪入山采茶,遇见道士丹丘子,经指点,得到瀑布仙茗。南北朝《异苑》云:剡县陈务的妻子,与两个儿子寡居,喜欢饮茶,每次饮茶总先祭祀家中古墓,最后因好心得好报,获赠十万铜钱。 另外,文献记载的还有东汉魏伯阳在上虞炼丹、种茶,天台丹邱生大茗,葛玄华顶开茗园,新昌大佛寺昙光、支遁以茶礼佛、谈玄、养生等,人称“佛茶”之祖。 浙东茶,盛于唐代。此时,茶叶遍布现绍兴、宁波、金华、台州、温州等地,其中越州仙茗、剡溪茶,位居上品。孟郊《越中山水》云:“菱湖有余翠,茗圃无荒畴。”茶园漫山遍野,诗人实地见证浙东茶的大面积、规模化种植。 画家阎立本,以何延之《兰亭记》传奇为本,绘制《萧翼赚兰亭图》,最早反映了唐代饮茶场面,真实再现高僧与雅士的煮茶品茗活动。而这一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越州云门寺。 越州乡贤严维在云门寺“异迹焚香对,新诗酌茗论”。焚香酌茗论新诗,雅兴不浅,茶与诗联袂呈现。 创作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茶圣陆羽,对浙东青睐有加,着墨良多。在他看来,浙东(茶),以越州上。碗,越州上。茶叶贮存,剡藤纸上。 陆羽曾多次来浙东考察调研,与皎然、李季兰、皇甫冉、鲍防等交游品茗。皇甫冉送其赴越,并赋诗作序。《全唐诗》现存陆羽《会稽东小山》诗:“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诗中“昔人”,指雪夜访戴之王子猷。一说为谢灵运,一说为怀念女友李季兰。 二 中唐时期,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元稹游历平水,见村校学童争相抄写他与白居易诗作,用来交换酒与茶。可知越地已饮茶成习,风行民间。 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曰:“亥茶阗小市,渔父隔深芦。”买茶卖茶的人们占满了小市场,透露的或是平水茶市的交易盛况。 桐庐诗人章孝标,有《思越州山水寄朱庆余》诗:“藕折莲芽脆,茶挑茗眼鲜。”越州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越人挑选茶茗的生动场景。 诗人、《采茶录》作者温庭筠《宿一公精舍》云:“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他们在一公僧舍,边品茗,边弈棋,清雅至极。不经意间,带火新昌天姥禅茶与嵊州围棋文化。 桐庐人、镜湖处士方干,常以茶入诗,处处留下采茶、饮茶的身影,如“云岛采茶常失路”“常趁芳鲜掇茗芽”“烧松啜茗学邻翁”。 三 中国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茶诗,出自盛唐李白,咏的是荆州玉泉山仙人掌茶,写得仙味十足。这与道教徒的李白,与唐代崇尚道教之风尚,更与茶之初多同道流隐士融洽相关。唐代三教圆融,茶亦圆融三教。煮茶品茗多在佛寺道观,与佛道二教天然相亲。茶圣陆羽茶技、茶艺的习得,也与早年佛寺的熏陶、培养有关。然而,茶诗与茶文化直到中唐方蔚然兴盛。 大历浙东联唱的重要参与者鲍防、严维一行,在云门寺先后举行小溪茶宴与松花坛茶宴。两次茶宴活动,提到茶的诗句有:黄粱谁共饭,香茗忆同煎;焚香忘世虑,啜茗长幽情。茶已深入精神世界,助长文士幽情。 他们还在云门寺举行过一次禅诗联唱,其中李聿作有《茗侣偈》:“采采春渚,芳香天与。涤虑破烦,灵芝之侣。” 山中采来春茶,芳香如天赐予。饮之消愁解闷,真是灵芝伴侣。于此,禅诗同道,茶禅一味,茶诗交融,三位一体。 中唐怪杰卢仝,因《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之“七碗茶”,玉成千古咏茶神品,暴得茶中亚圣大名。此诗及诗中人,与浙东有直接关系。 孟为孟简,任职浙东观察使。阳羡茶,是茶的通称。孟简寄的新茶,或为浙东茶,或为江东茶,不出三吴大地。 四 皎然“三饮茶”,“茶道之源”诞生地,就在浙东,就在唐诗之路上。 诗僧、茶僧皎然,自称谢灵运十世孙,遵循先祖遗迹,经常盘桓剡中、会稽一带,与越州秦系、灵澈等唱和交往。他是茶圣陆羽经纪人。与陆羽切磋茶艺,对陆羽写作多有启发,并资助出版《茶经》。他更是“茶道”创始人,首次提出茶道概念,人称茶道词源之祖。他佛道兼修,博学通达,融会贯通,终于抵达茶道哲学至高境界。 茶有茶歌,皎然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此诗开篇点题,越人送我越州上品剡溪茶。此茶色香味俱全,如玉液琼浆。一饮爽情,二饮清神,三饮得道,比俗世浊酒强多啦。茶道让你全性保真,助你修身养性,甚至使你羽化升仙。 茶道文化,是通过形而下的饮茶、品茗方式,实现形而上的教化、修养仪式之一,可谓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用陆羽的话说,就是“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与茶道,充分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精华与精神内涵,融合儒家以茶励志、和谐平静,佛家乐天知命、禅茶一味,道家天人合一、淡泊俭约于一身,或悲天悯人,或超凡脱俗,或普渡众生。 而火遍全球、吸引眼球的日本茶道,原产地则是中国,起源地就在浙东。可叹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后来出口转内销。可喜的是,如今重发明、轻科技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五 品茶讲究环境,或山间、花下,或竹林、溪畔。而浙东山水神秀,风景殊胜,具备饮茶品茗的所有条件。 好山好水出好茶,仅绍兴一市就有平水日铸、新昌大佛龙井、嵊州越乡龙井、上虞觉农·舜茗、诸暨绿剑等名茶。 好茶配好水。越州境内多名泉,如云门泉、半月泉、郑公泉,嵊州瀑布泉,新昌杖锡泉,上虞舜井等。 好茶须好器。此地有“夺得千峰翠色来”“捩翠融青瑞色新”慈溪、上虞等越瓯、秘色瓷器。越窑青瓷,如冰似玉。煎煮茶汤色泽青绿,饮之神清气爽妙极。 茶道之源,文化赋能。浙东禅茶,风雅天下。 如今,新昌大佛寺、天台国清寺、天台桐柏宫等佛寺、道观,古为今用,并继往开来,致力于茶道的民族化、现代化。敬请期待,中国茶道必将全面振兴,喜迎天下客!
【作者简介:岳成龙,绍兴政协理论研究会秘书长,绍兴市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绍兴日报专栏作家。】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4/12/20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