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薇薇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桃渚古城,位于临海市桃渚镇,这座濒临东海的军事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明代41个卫所中唯一一个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卫所,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的重要战场,也是研究明代卫所制度与沿海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今的桃渚镇早已成为旅游、农业和海洋多栖发展的大镇,但镇上的百姓说起桃渚古城,仍保留着最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在他们看来,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关于这座古城的抗倭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不久之前。 一 明初,由日本人与南方张士诚残余势力所组成的海盗集团——倭寇开始侵袭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台州因为背山面海的地形,首当其冲成为海防重地。 明代沿海军事图籍《筹海图编》记载:“台州辽处海滨诚四寨之国,南有桃岙金竹,北有桑洲桐岩,西有关山卫墅,叠嶂层冈,重关鸟道,真一大可御之险!”当时朝廷设置的41个卫所中,台州就占有3卫5所,分别是台州卫、海门卫、松门卫,桃渚所、健跳所、新河所、楚门所、海门前所。 《明史·志第二十·地理五》载:“(临海)东北有桃渚前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明实录太祖实录》载:“辛巳,筑台州健跳、桃渚二城,各置千户所以防倭”。这便是桃渚城的由来。 那时修筑的桃渚城是在“下旧城”的位置,距离海岸仅千余米,经常遭到风浪的破坏,后不得不内退10里,迁至“中旧城”。根据《明实录仁宗实录》记载,仁宗即位后,曾对兵部尚书李庆表示:“城池为民保障。今天下无事,日久城堕、池堙,所司玩愒,不知修治。一有警急,何以卫民?宜下各都司,令督各卫所,委正官巡视城池。有倾塞者,于军士农种之暇,并工修理。务今坚固。若临边境,则不俟农暇,即日修治。”桃渚城的第一次内迁,尚未发现确切记载,不过很可能就是在仁宗的这次大修治的环境下完成的。虽然内迁后防御情况有所 改善,但仍不能解决潮涌围城、易攻难守的问题,桃渚城经常陷入困境。 正统四年(1439)五月,倭船四十艘大破桃渚城。《明史纪事本末》和《皇明经世文编》都记载了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劫仓库。焚室庐。驱掠蒸庶。积骸如陵。流血成谷。”“束婴孩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城野萧条,过者陨涕。”其残虐程度令人发指,震惊朝野,于是朝廷下诏派重兵把守桃渚,“增城堡,谨斥堠,合兵分番屯海上”,抗击倭寇。 正统八年(1443),户部右侍郎焦宏向英宗上奏:“海门卫桃渚千户所,城池旧有塘岸,障隔海潮,岁久坍塌,潮水渰浸,不堪居住。况倭寇窃发,艰于防制。已会议于临海县,地名‘芙蓉’,创筑城池,拨官军备御。所占官民地一百二十亩有奇,应输税粮、米麦钞,乞为除豁。”英宗准奏,桃渚城得以再退10里,并改土城为石城,迁至“芙蓉”,即今址,又称“上旧城”。明代黄淮《介庵集》中有《桃渚千户所迁城记》一文,详细记载了此次迁城始末。 二 在此后的100多年岁月里,由于明朝国力渐弱,海防渐松,沿海地区的倭患一直未能平息,桃渚城也仍频遭倭寇侵袭,时胜时败,劳民伤财,疲于应战。直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29岁的戚继光任宁绍台参将,所训练的“戚家军”骁勇善战,大挫倭寇,名闻天下,百姓的生活才得以稍事安息。嘉靖三十八年(1559),桃渚又一次遭到了倭寇的侵袭,被围困七天七夜,桃渚城岌岌有危亡之险,时任桃渚所千户翟铨守城死抗,并以羽书向驻守在宁波的戚继光告急求援。戚继光得信后,自宁波“统大兵压境长驱,以破巢穴,城赖以全,活者数万”(明·何宠《桃城新建敌台碑记》)。战斗结束后,戚继光又带兵将桃渚城全面巡查一遍,发现“东西一角为薮泽,蔽塞不通”,因此在东西角各修建了一座双层敌台,并对其余损毁处“坠者修,废者举,增城浚濠,靡不周悉”。桃渚城的双层敌台兼具屯兵、瞭望、防守、传信功能,是戚继光创造双层空心敌台的最初形制,保留至今,已成为岁月的见证。 经过此次修缮、加固,桃渚城“城上有台,台上有楼,高下深广,相地宜以曲全,悬瞭城外,纤悉莫隐藏”,形成了烽燧严警、瓮城拱卫的规模,大大增强了军事防御能力。当地百姓请临海乡贤、刑部郎中何宠撰写了《桃城新建敌台碑记》,勒石以记,碑文世代相传,穿过时光,向世人诉说着500多年前的沧桑往事。桃渚大捷是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战争中的闪亮一笔,此后,“戚家军”先后取得了花街大捷、白水洋大捷等胜利,“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在台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台州大捷后,他官升三等,后来台州知府谭纶转任北方,举荐戚继光一同北上抗击鞑靼。 回首桃渚城的往事,除了抗击倭寇的悲壮,也曾有过接待外国官员的插曲。弘治元年(1488)的正月是闰月,在闰正月十九日的这一天,一位名叫崔溥的朝鲜官员“奔丧过海,被风而来”,与一众随从在海上漂流迷失后,于临海境内牛头外洋登陆。 因倭寇频扰,当地人以为这是一小股倭寇,便将崔溥等人控制,押到了“桃渚所”。在桃渚所,崔溥先后见到了海门卫千户许清、桃渚所千户陈华,切身体验了一把被疑作倭寇时的警戒对待,以及证明身份后的友善对待,他在记录中国行见闻的著作《漂海录》中,详细描写了桃渚城对待倭寇军民同仇敌忾,防倭常备不懈的境况:“行将近城七八里间,军卒带甲束戟,铳熥、彭排夹道填街。至其城,则城有重门,门有铁扃,城上列建警戍之楼。城中市店联络,人物繁富。”在桃渚待了四天后,官府解除了对他的嫌疑,把总松门等处备倭指挥官刘泽差千户翟勇及军吏二十余人,送崔溥一行从桃渚启程,踏上了回国之路。 崔溥在《漂海录》中这样描写台州:“台州,古东瓯国之地,在闽之东,越之南。而牛头外洋等处,辖临海县地,又在台外州东南绝徼,风气温暖,恒雨少日,实炎荒瘴疠之方。臣当正月而到,气候与三四月同,牟麦欲穗,笋芽方盛,桃杏满开。又山川高大,林薮屏翳,人物繁伙,第宅壮丽,别是一区天地也。”《漂海录》被誉为“摹写中原之巨笔”,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情况,其中对台州及桃渚所、健跳所等处的见闻描写,是研究台州历史、军事、民俗、风物的重要文献。如今,在桃渚城内,还立着一通中韩民间友好碑,崔溥的后裔曾到访桃渚,在桃渚古城举行献祭仪式,《崔溥漂海之歌》也被翻译成韩文传唱。 三 动荡的历史早已远去,烽燧狼烟也已消散无影,但桃渚城并未被遗忘。经过当地政府的努力,如今的桃渚城已成为旅游胜地,东有桃江,三面环山,景物殊胜,古朴盎然。城高二丈一尺,周围二里七十步,城前有护城河,城池有门三面,东、南、西均有瓮城,又有马面12座,烽燧堡7座。城内街巷房屋的布局设计,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明时的军事格局,城中有鼓楼,城南有粮仓,城北有军火库、大校场,西北角有大水池等。 桃渚城还有不少古宅大院,有建于明末的柳氏三进四合院、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郎家里二进四合院、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郎德丰四合院,以及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重建于清代的关帝庙等。城后山上,有抗倭亭,还有明初东川侯胡海所题“眺远”和明代书法家鲍大谋所提“镇海”两处摩崖石刻。 桃渚古城内外,古迹众多,风景秀丽,人情淳朴。明末著名文学家、抗清英雄张苍水有一首《重过桃渚(在台州临海县)》,形容桃渚之美,正是侔色揣称: 一棹天台依旧迷,重来秋爽足攀跻。 苔衣糁糁髯偏美,石磴鳞鳞齿未齐。 梦到赤城霞气近,感深沧海水声低。 临流空作桃花想,愧杀仙源是武溪。
【作者简介:何薇薇,临海市政协干部。】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2/07/08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