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殷琳峰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仙居花灯,又名针刺无骨花灯,相传源于唐代,俗称“唐灯”,同时,依托着神话传说,又称“神灯”。其最大的特点:一是针刺,灯面图案均由刀凿针刺成孔,经过透光漏影,形成繁多的花色品种;二是无骨,通体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使花灯类别千变万化。 民间在春节与元宵期间挂灯的习俗由来已久。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真实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明建筑的古民居构件上结构完善的花灯雕饰图案及保留至今古灯图与灯片,可见针刺无骨花灯在此以前已发展成熟。台州民谣中的“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的乱弹呀呀声”,则又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发展过程中的有力佐证。 一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表现形式是一个丰富生动的艺术空间,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表现以单灯为主,多悬挂于厅堂、廊道、门楣、书房、闺阁,或美化雅室、或渲染喜庆、或以增添雅趣。动态表现多以组灯为主,一般是围绕某个主题,按照体例由花灯和其它造型艺术结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平台,一组组灯由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的花灯组成。 单灯主要作品有:荔枝灯、龙凤八卦灯、菊花灯、绣球灯、圆球灯、小宫灯、宝石灯、花瓶灯、珠兰灯、花篮灯、喜字灯、十二生肖灯等。 组灯的经典作品有:长旗灯、古亭灯、牌坊灯、宝塔灯、财神灯、轿里狮子灯、鲤鱼跳龙门灯、走马灯、细乐亭灯等。如,单灯中的花篮灯以形似花篮得名,有大、中、小12个分支品种;荔枝灯形似荔枝,造型夸张简约,相传为杨贵妃宫闺之物;龙凤八卦灯,图为龙凤,形似八卦;绣球灯形同绣球,立面变化丰富,细节生动细腻;珠兰灯,又名状元灯;结构最为复杂,图案精巧细致。另外菊花灯以状菊花得名,寓意“金菊傲霜”。喜字灯则寓意“喜庆盈们”等等。 组灯中的长旗灯仿辕门旗而制,分大小两类。大长旗竿高9米,上悬70多盏花灯;宝塔灯灯架为宝塔形,有5至6层塔身,或六角或八角;塔顶张灯,塔角挂灯;牌坊灯形似古牌坊,各个挑角均张挂花灯;财神灯又名花轿灯,灯身形为花轿,轿前悬灯,轿角挂灯,轿里坐着手捧元宝的财神爷,寓意“灯到财到”。轿里狮子灯就是花轿灯里藏有2至4只丝绸制成的活动狮子;鲤鱼跳龙门灯是集灯艺和舞蹈为一体的组灯,取材于鲤鱼化龙的典故,动态表现强烈。 二 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过程繁多、工序复杂,做一盏花灯,少则10—20工时,多则50—100工时。大致分13道工序。(1)制图。根据制作花灯的大小,按照尺寸,准确地绘制出花灯的各部分图样。(2)胶浆调配。胶浆由麦粉、广胶、樟脑、颜料等调配而成。(3)灯纸制作。用胶浆把二张刻花纸粘合在一起。(4)熨纸。把制作好的灯纸熨平。(5)剪样。按照图纸,把灯片修剪成非常准确的图样。(6)装订。把同类灯片上下左右严密对齐,用锥子定位,用纸线固定,固定时,要防止造型走样。(7)凿花。按照图样,用花凿凿出比较大的花纹图案。(8)拷贝。对凿好图案的灯片,熨平后,小心粘贴在拷贝纸上。(9)刺绣。是制作针刺无骨花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用五枚大小不等的绣花针,在纸片上刺出各种花纹图案。这同绘画相似,不同的是绘画用笔,它用针代笔。要刺出优美的图案,首先要培训“持针”“用针”等基本功。针脚细密程度要求很高。(10)竖灯。把每块灯片,严格按照图样的尺寸,进行粘贴成型。要求做到方正、整洁、完美。(11)制作篮头。用花凿、剪刀等工具,按照图样准确雕刻出篮头图案。再用制作灯身的同样工序,制出篮头。(12)组装。在灯身上,装上灯盖、灯把手后,再装上篮头。(13)装饰。在组装好的灯体上,再挂上流苏、珠子、饰花等各种配件。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制作作为一种在当地民间广泛盛行的技艺,其传承主要有两种形态。一为民众制作过程中观摩学艺,一为家族式或师徒相承的传承。其传承方式并无文字记载。据传承人回忆,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陈加水,1852年生,皤滩古镇“怡厚堂”主人,能写会画,多才多艺,当地颇有才名。他所制作的“花兰灯”,小巧玲珑,造型优美,有十多种造型特异的品种。同时,还擅长制作“宝石灯”“菊花灯”“荔枝灯”“绣球灯”等20多个品种,在当地很有名气。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带了一批传承人,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汝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彩平等,她们制作的花灯多次获各级金奖,被各级博物馆收藏。
【作者简介:殷琳峰,仙居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2/07/12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