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郑彦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作为一座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80多年前,当日寇的魔掌伸向中国,全国人民奋起顽强抵抗之时,衢州古城也由于多次燃起抗日烽火而成为全国的焦点城市。国共两党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期间,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在8800多平方公里的三衢大地上,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这里血战 作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衢州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的美誉。当年红军在江西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期间,衢州就是江西苏区通往国统区的重要经济走廊。1931年9月至1933年3月,中央红军曾先后8次攻打衢州。开化华埠镇及县城、江山廿八都镇、常山球川镇等地多次留下红军战斗的足迹,既动摇了国民党在衢的反动统治,又播撒下红色革命的种子。 衢州不仅是浙江最早接受苏区红色革命洗礼的城市,还是红军6次长征中的第一次长征——北上抗日先遣队长征途中的浴血奋战地。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策应主力红军的安全转移,1934年7月,党中央派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自瑞金出发北上,11月初,红七军团奉中央指示,在赣东北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继续执行北上抗日使命。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抗日先遣队专设宣传运输营,挑有200多担160多万份抗日宣传品,沿途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抗日先遣队历时6个多月,途经赣闽浙皖诸省,行程5600多里,一路上且战且行,对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起到积极作用。 抗日先遣队先后转战江西、福建多地,于1934年9月进入衢州,与国民党军及保安团发生多次战斗,还在江山、常山、开化等地留下了许多抗日宣传标语,撒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虽然于1935年1月以方志敏在怀玉山被捕而成为历史定格,但他们播下的革命火种则不断生根发芽。1935年7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将省委机关迁到开化库坑。1936年8月,浙江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开化县苏维埃政府在何田福岭山建立。浙西苏维埃事业的发展,为开化后来成为新四军集结整编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红军抗日先遣队兵败怀玉山后,突出重围的粟裕、刘英,又组建起挺进师和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在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建立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后又相继建立了浙南、浙东等游击根据地。衢州成为粟裕、刘英挺进师的浴血奋战之地,粟裕大将曾以“当年来自仙霞岭的革命霞光,映照得浙西南一片火红!”来高度评价这段光辉的历史。 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在这里集结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根据国共合作协议,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整编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新成立的新四军放在哪里整编,是我党高层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开化由于具有良好的红色基因,又有经济良好、交通方便之优势,故而确定为新四军结集整编之地。自1938年2月至4月,南方八省游击队先后从各自根据地奔赴开化集结整编,第一支队红军战士于1938年2月先期到达开化华埠镇结集,随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在华埠作了《国共合作 团结抗日》的慷慨演讲:“瓜蔓抄来百姓苦,豆萁煎时外寇肥。如今卢城有飞将,胡马岂可度阴山!国共两党像两兄弟,应当捐弃前嫌,丢掉旧恶,并肩战斗,共同杀敌……” 陈毅还视战地宣传队为新四军的“宝贝疙瘩”,当他发现纸质宣传画容易损坏时,特安排战士为宣传队送去白布,嘱咐用白布画画展出。一时间,四面八方的红军游击队员云集小小的开化县城与华埠镇,使衢州一度成为全国抗战的焦点城市。 新四军3个支队7000余人在开化集结整编历时3个月,开化再次成为红色圣地。当地民众抗战热情迸发,华埠抗日后援分会暨商会募捐2000多银洋支援新四军,开化有4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新四军。如被囚于开化监狱的政治犯原多为红军或游击战士,获释后有20多名当即参加了新四军。新四军3个支队在开化完成结集整编,为奔赴抗日前线作了组织、政治、军事及军需等诸方面准备。可以说,开化是新四军结集整编誓师出征的红色圣地,新四军从开化结集地走出的共和国开国将帅达53名之多。 开化不仅是新四军的整编出征地,也是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俘新四军的关押地。当年皖南事变中被俘的许多新四军战士在开化被分编为3个所谓的训练大队:士兵第一、第二大队和军士队。训练总队部设在开化华埠,关押点主要在开化、淳安一带。自2月上旬开始,新四军400多人被关押在马金镇霞田村汪氏宗祠、霞山村钟楼及紫庵堂达1个多月,后被押往上饶集中营。军士队约300多人在池淮镇白渡村关押了4个月后,也被押往上饶集中营。 开化人民对新四军怀有很深的感情,其中新四军军部卫生队指导员葛至刚,就是被白渡村郎中叶绍全和坟坞口村黄樟根不顾危险奋力营救,回到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另有皖南事变被俘的新四军机枪班班长姜献华在1941年6月从上饶集中营成功越狱,后在江山新塘边池头墩老家设立接转站,成功策应接转了包括邓子恢长子邓毅生在内的23名被俘越狱新四军难友,被后人誉为新四军的“红色兵站”。姜献华后又创建了自任队长的浙赣边区抗日游击大队,转战浙赣边界一带抗击日寇。 “杜立特行动”空袭东京,在这里返回 1942年4月18日,美军对日本本土发动首次空袭。由杜立特中校率领的16架B-25轰炸机从航母起飞袭击日本东京等城市,史称“杜立特空袭”。任务完成后,原计划在策应机场衢州机场降落,后因天气、导航等原因与地面失去联络,其中15架飞机在浙赣皖坠落,75名机组人员中,有62人为中国百姓所救,其中有6人由江山村民奋力救助。当时所有被救人员中的55人迁至衢州的空军航空第13总站集中,后分3批被安全送达重庆。中美两国在抗击法西斯战争中结下了友谊。 “杜立特空袭”使日军高层极大震惊,也招来了日寇的疯狂报复,使衢州再次成为全国的焦点城市。 1942年5月,日军以摧毁浙赣两省军事机场,打通浙赣铁路为主要目的,发动了浙赣战役。最初蒋介石调动几十万部队制订了衢州会战部署,后又临时变卦让主力撤离衢州,仅留下少数部队组织抵抗。5月30日,日军22师团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对衢城外围展开攻击。6月1日,日军突入衢城南门,国民革命军第86军46团团长谢士炎率部反击。2日开始,日军连日发动进攻,日军15师团使用了毒瓦斯弹。5日,国军奉命突围撤退,仅留谢士炎一部与日寇激战,一直坚持到7日凌晨。衢城保卫战,军令数变,歼敌两千多,国军也有数千人殉国,最终衢城沦陷。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革命军第49军承担了掩护主力部队撤进福建境内的任务。其所属105师在江山保安街、仙霞岭一带构筑了两线阵地,阻止日寇南进。师长应鸿伦成功组织了江山仙霞岭战斗,以伤亡500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千余敌寇,日军大佐被炸死,成功阻止日军南犯福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浙赣战役中,国民政府丢失大片土地,浙赣两省机场被彻底破坏,20余万居民及士兵死伤。日军亦遭受严重损失,据日军战史记载,日军死伤官兵共28955人,第13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于5月28日在向衢州发起进攻的途中,在兰溪中了国军埋设的地雷被炸身亡,成为日本侵华以来第一个战死的师团长。 1944年,日军为牵制国军第三战区对豫湘赣战役的增援,又在衢州发动了龙衢战役。战役之初,国民革命军第49军26师77团将士于6月10日在龙游北狮子山袭击敌军,击毙了日军第62旅团少将旅团长横山武彦,给敌以沉重打击。 然而接下来的战况则异常惨烈。6月26日,日军在飞机配合下,攻击机场和衢城。国民革命军第21军145师435团团长刘一守卫机场,英勇殉国。城破后,国军与敌进行巷战,英勇抗争,第49军26师78团团长于丕富身负重伤后对警卫员说:“把我扔到江里,绝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警卫员悲痛欲绝,背起团长跳进衢江。最后,守城将士剩下1000多人,谁也不愿作俘虏,纷纷跳江,血染衢江,悲壮惨烈! 6月27日,中国军队展开反击;6月29日,日军撤退,衢州光复。龙衢战役成功地牵制了两万多日军,策应了豫湘桂战役。 前后两次衢州战役,使三衢大地成为全省日寇兽行重灾区。日寇肆意轰炸、烧杀抢掠,甚至动用细菌和化学武器,无所不用其极。抗战期间,浙江因日寇兽行而伤亡人数35万左右,其中衢州就有10余万人,为全省之最。细菌战造成浙江各地30万人染病,超过6万人死亡,其中衢州是20多万人染病,4万多人死亡,也为全省之最。尽管屡次惨遭蹂躏,衢州却是全省唯一日寇没能建立起伪政权的地级市。日军两次入侵衢州,有两位日本将军在相关战役中毙命。同时除了国军的顽强抵抗,整个抗战期间,衢州地方民众累计击毙日寇1500余人,伤600余人,缴获枪支1000余支。三衢民众的铁血风骨由此可见一斑。 抗日“新华军”,在这里汇聚 中国共产党除了在战场消灭日寇外,在宣传抗日、唤醒民众方面也颇有建树。抗战文化是共产党主导的先进文化,正像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我们还有一支“新华军”。新华军在培植抗战文化、筑起全民抗战的钢铁长城方面功不可没。并且这支新华军的领军人之一华岗就是衢州人。尤其是由于红军较早在衢州开展抗日宣传,播下的红色种子开始结出了硕果。抗战期间,三衢大地孕育和集聚了一大批抗战文化名人,也使衢州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华岗是衢州龙游人,是《新华日报》创办成员和首任总编,其长篇战地通讯《活跃在东南战场上的新四军》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新华日报》在抗战期间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高地。除了华岗,像音乐家张曙、摄影家毛松友、版画家沃渣、叶洛,都是从衢州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其中沃渣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他的多幅版画得到鲁迅指导,其在延安创作的大型木刻《向七大献礼》后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同样出生于衢县的版画家叶洛,曾参加上海蚁社救亡宣传队投身抗日,后经周恩来介绍赴延安鲁艺学院任教,其创作的《街市战》《斗争》等多幅木刻经鲁迅、宋庆龄推荐参加了巴黎中国革命艺术展。而从省立八中(现衢州一中)走出的张曙是人民音乐家,周恩来称赞他和聂耳为抗日文化战线两员猛将。抗战期间,他与聂耳等组织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与冼星海等组织全国歌咏协会,其作品《洪波曲》等抗日歌曲传遍大江南北。毛松友则是衢州江山人,作为新华社著名新闻摄影记者,他在抗战期间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揭露日寇侵华罪行,向全世界宣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和所遭受的巨大牺牲。还有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余绍宋是华岗同乡,抗战期间,余绍宋创作了大量抗日诗词,筹建了龙游中学,并常去作抗日演讲。 抗战期间,不光衢州本土孕育的文化名人辈出,全国众多文化精英也汇聚衢州,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战斗篇章。除了前述陈毅在华埠慷慨激昂演讲,方志敏所写的不朽名作《清贫》《可 爱的中国》,刘英、粟裕等的战时诗篇外,《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麦新,也曾随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来到衢州,1938年在江山,由战地服务队特别支部书记刘田天介绍加入共产党。《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曾带漫画宣传队赴衢州抗日宣传,所创作的《浙西战地》组画和浙西十二位《抗日英雄故事》人物速写画,被广泛展出传诵。还有文化名人郁达夫也在衢州留下了抗日救亡活动的印记,曾为江山抗日期刊《号角》题诗撰稿。他们都在抗战期间在三衢城乡,以笔为剑,以文为矢,用不同的方式宣传抗日。 由于名人荟萃又地处敌后,衢州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地区。七七事变后,大量外地文化团体先后撤退到衢州,为衢州抗日舆论兴起增添了力量。当时在衢州的著名文化团体有:中华书局、中正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东南日报社、青年日报社、中国儿童时报社、省战时作者协会、浙江亚细亚新闻社、天行杂志社等20多家;有《衢州日报》《战时日报》《抗敌导报》《抗敌》《怒吼》《出路》《江声报》《龙游民报》等近二十种影响较大的地方报刊和各类抗日宣传品,还有大量外来的报刊书籍,共同为抗日救亡鼓呼呐喊,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 除了众多文化团体和报刊书籍的鼓与呼,还有众多宣传团体在衢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外来宣传团体有: 新四军归国华侨战地服务团、粟裕游击总队随军总队服务团、三厅抗敌宣传二队、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上海抗日救亡演出队、浙大抗日流动宣传队、后方医院宣传队等。本地宣传团体有:由衢州中学师生组成的省抗敌宣传队第三队,龙游中学的抗敌剧团,还有江山抗日自卫委员会宣传队等。如城区鹿鸣小学暑假期间成立了演讲、话剧、歌咏3个抗日宣传组赴乡镇宣传;常山县组织了千人抗日大合唱;开化华阳小学生高唱“工农兵学商 一起来救亡”歌曲,激情进入开化县城进行抗日宣传。正像《大刀进行曲》高歌的那样:前面有抗战的正规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大家同仇敌忾,汇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抗战洪流。衢州,也由此成为全国抗战文化蓬勃发展的高地。
【作者简介:郑彦,衢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2/08/08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