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楼祖民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江山岛战役遗址作为2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名列其中。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条消息,我心潮澎湃,5年前保护性修复一江山岛战役遗址的一幕幕在脑海翻飞。 硝烟过后 一江山岛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台州湾之中,距台州市区30千米,由南北两岛组成,总面积1.24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地区和闽浙沿海岛屿,重兵把守包括一江山岛在内的大陈列岛,伺机反攻大陆。蒋介石视大陈岛为“台湾北大门”,把一江山岛比作大门门闩,强调“保卫台湾,必先固大陈,要守住大陈,必先确保一江山”。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也企图颠覆新中国:美军第七舰队与国民党海空军多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军舰肆无忌惮地入侵大陈岛海域,美国政府还与台湾地区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妄图把台湾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面对严峻形势,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决策下,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指挥陆海空3个军种的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首次联合作战,以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一举攻克被誉为“生物通不过的钢铁堡垒”的一江山岛,全歼岛上守军1086人,其中击毙防卫指挥官王生明以下519人,生俘王辅弼中校以下567人;缴获各种火炮53门、火箭筒27具、各种枪支902件及大批军用物资。 一江山岛山陡岩峭,土层浅薄,战役发生后几十年里岛上无常住居民,这使岛上的军事设施和战争遗迹得到原状保存。1989年,我作为海岛旅游资源普查队的一员,曾登上一江山岛,越战壕、爬弹坑,走遍了南北两岛每一个角落。2003年,我在椒江区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具有极强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亟待引起高度重视》的提案,作为我国现代史重大事件发生地实物遗存最丰富的一江山岛,开始受到各界关注。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总局公布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5年,椒江区政府在北一江山岛修建了一座300吨级客货两用码头;2008年11月,一江山岛战役遗址被列为椒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椒江区政府着手编制《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保护规划》和《一江山岛旅游规划》;2011年2月,一江山岛战役遗址与解放一江山岛纪念塔合并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椒江区政府向军方争取到一艘潜艇、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两门大炮等退役武器。2013年10月,椒江区政府成立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开发建设指挥部。 在10年间,修复经费花下去2600多万,但由于岛上无水无电、既无饭馆又无旅店,没有体验式、休闲式的旅游项目,也无市区至一江山岛的海上客运航线,到2013年底,一江山岛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唯一一个没有开放的景区,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上岛考察 2013年12月底,我应邀参加由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开发建设指挥部与台州市、椒江区两级国防教育办公室联合召开的一江山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座谈会,共同探寻开发建设对策。会议提出要开拓创新,走“办企业吸引人员上岛、政府开展国防教育”,变“等客上门”为“开门迎客”的思路。我对此表达了不同意见,并组织政协委员对一江山岛战役遗址考察调研。 2014年元旦刚过,我就率领由椒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部分委员和特聘文史专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实地考察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委员们看到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留存下来的战争遗迹,被茂盛的黑松、灌木丛和茅草所淹没,都感觉惋惜,盼望这一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现代战争遗址、解放军经典战例的重要实物遗产,早日发挥应有作用。调研组还与中共椒江区委常委、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开发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蔡士荣等指挥部人员展开座谈讨论。 由我执笔的调研报告《关于一江山岛战役遗址保护性开发的意见》提出了六方面的建议:第一,深入研究,重新厘定一江山岛战役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第二,鉴于市区解放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已成为红色旅游重要场馆的实际,岛上遗址开发建设应突出“战役发生地”概念,实现优势互补;第三,放眼海峡两岸,广泛征集文物和史料,注重还原历史,以发挥史证功能和教育功能为基本定位;第四,完善原有设计方案,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建设进程,确保在纪念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胜利60周年前夕落成;第五,积累和完善各种资料,认真做好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第六,同步筹建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公园管理公司,做好人员招聘、培训工作,以便工程竣工后实现快速、高效接管。 调研报告上报后,椒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作出批示,我头上也因此多了一顶“官帽”——增补为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开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这个指挥部破天荒地有两个“常务”:椒江区渔业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倪国正主要负责政策处理、工程施工等工作,我负责一江山岛战役史料挖掘和战役遗址保护性开发的文化定位、设计方案把控等工作。 集思广益 一戴上这顶近乎讨来的“官帽”,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议的落实之中。适逢解放一江山岛59周年纪念日前后,我联络来自中国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院校的一江山岛战役研究专家和台州本土历史文化学者,探讨一江山岛战役的历史地位。 经过多轮探讨,大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一江山岛登陆战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第一,此战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敢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战争威胁和恐吓,而进行的一场充满大智大勇的战略博弈,打出了新中国国威和解放军军威,在国际上引起强烈震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此战使台海局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昭示了新中国不断增强的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赢得了外交斗争的主动权,不仅有利于在联合国等场合宣传对台湾地区的主权,也有效防范了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企图;此战是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大规模正面军事冲突的最后一战,打破了美军和国民党军对大陆沿海地区的经济破坏和海上军事封锁,粉碎了台湾地区当局“反攻大陆”的梦想,从根本上改变了台湾海峡的斗争形势和战略态势,奠定了台海形势的基本走向和军事格局,使两岸人民从此免除了大规模战火灾难;此战是解放军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由陆海空三军多兵种联合作战取得的胜利,是解放军从传统战争向现代化军事斗争转变的一次特殊战斗,为解放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对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战通过攻占一岛实现了浙东沿海全部岛屿解放,清除了国民党军向大陆实施袭扰的重要基地,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最高境界;此战还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领土完整、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对当今东海、南海的外交、政治和军事斗争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这一次探讨,把一江山岛战役历史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一江山岛战役和解放军军事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也为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形成方案 为了找准建设定位,指挥部多次召开由宣传、文化、民政、旅游、海洋、发改、党史、地方志等部门领导、专家参加的研讨会,认真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渔民的意见,还到山东、江苏、上海等地红色经典旅游景区考察,明确了“以一江山岛战役现存遗址为依托,立足基地极高的政治军事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以毋忘历史,共祈和平为主题,将一江山岛打造成集战争纪念、文物保护、军情体验、爱国教育于一体的国家战争遗址公园,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圣地”的目标定位,确定了“忠于历史(正视一江山岛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坚持保护为先)、敏于军政(敏锐察觉一江山岛崇高的政治军事地位,兼顾战争全过程刻画)、善于统筹(在椒江区和大陈岛的旅游规划中,立足自身特点,平衡功能定位,统筹整体建设)”的开发建设总原则。 2月17日,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方案中标后,我陪同设计方多次上岛实地勘察,反复讨论修改方案,要求设计方案体现“四性”:一是原真性——遗址原貌与真实性不受破坏,新建部分应与原物有明显区别;二是多元性——关注历史信息的多元表达,视野拓展到战前国际局势、战后两岸追思等多个方面;三是可行性——充分考量岛上恶劣自然环境和建设条件,稳妥设计,确保方案切实可行;四是安全性——一江山岛旅游环境艰苦,景点和游览线路尤其是体验式项目设计,必须密切关注游客安全。 在项目建设准备期,指挥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正如蔡士荣总指挥说:“方案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灵魂,目标定位是开发建设的总导向,多花点时间、花点精力,是值得的。” 错位开发 在深化设计方案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岛上的新馆与陆上的老馆如何避开主题趋同、史料重叠等问题。 位于台州市区枫山北麓的解放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于2005年1月18日建成开馆,由展厅、演示放映厅、战斗陈列馆和烈士纪念馆、纪念塔碑及烈士陵园区等组成。展馆运用声、光、电、形等现代化演示手段,将视频影像、音响效果、自动解说系统、舞台灯光、背景画面和动感沙盘融为一体,全面展示当年解放军陆海空将士首次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克一江山岛的场景。可以说,反映“不畏艰险、智勇坚定、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一江山精神,是陆上展馆的基本色,甚至是完全色。 而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地则有些不同。随着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日益增多,每年一江山岛战役纪念日和清明节前后,都有不少当年参战的国民党将士后裔上岛,祭扫在一江山岛战役中阵亡的先人。这些台湾地区同胞上岛后,常常只能任意选取岛上一角,放上一点物品,烧上几炷香,聊作祭奠;由于陆岛交通不便,岛上毫无可资祭奠之物,有的台胞则选择在台州市郊海滨,遥对一江山岛寄托哀思。前几年,我在陪同原国民党一江山岛防卫指挥官王生明之子、台湾地区一江山战役协会理事长、退役少将王应文上岛时,他深有感慨:“按照中华民族祭奠祖宗、缅怀先人的习惯,后代来祭拜,总得有个坟墓、名碑之类,起码也得有个衣冠冢的。”他曾试探地问我:“你是文史方面的专家,能不能向领导建议在一江山岛上建个衣冠冢,或者立块石碑之类的,让台湾同胞来岛上也有个地方好烧香。” 几经斟酌,我大胆地提出:一是采取错位建设的方案。岛上建设包括展馆布置与市区解放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错位,做到各有侧重,有分有合,不搞重复布局。岛上的战役史料馆展陈,应该以当时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背景,强化一江山岛战役作为新中国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而进行的充满大智大勇的战略博弈的重要作用;展陈内容要涵盖战役全过程,分成解放军和国民党军两条线进行。二是突出战役发生地追思作用和教育作用,回应海峡彼岸呼声,设置敞开式冥想厅,与203高地的追思纪念区遥相呼应。冥想厅内分别镌刻解放军牺牲指战员和国民党军阵亡将士名录,既发挥战役遗址地纪念作用,又能让参观者透过战争的硝烟,思索祖国统一、和平发展等全民族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我的这一构想,得到指挥部全体同仁和椒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被很好地融入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开发建设方案。 以史为证 4月初,椒江区政府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建设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4110万元,作为椒江区2014年度重点攻坚克难工程之一,要求在2015年1月18日一江山岛解放60周年之际建成开放。这意味着整个工程满打满算只有9个月建设时间,收集历史资料首当其冲,而这一摊又是我负责的。 指挥部立即发出《一江山岛登陆战史料陈列馆文物史料征集启事》,向全社会征集包括一江山岛战役战略决策、作战准备、战役过程、战役胜利、战役纪念等各方面的文电、图片、武器装备等。虽经多方发动,但两个月过去,征集效果很不理想。指挥部决定组建精干的史料组,在海峡两岸展开深入挖掘工作。 史料组由我和椒江区文联主席章亦矾、区文联副主席兼摄影家协会主席汪江浩、区影视家协会主席程建平等组成,都是椒江区政协委员,都出生在大陈岛或在大陈岛工作过,对一江山岛和一江山岛战役比较熟悉。史料组先后赴北京、河南、南京、杭州、嘉兴等地,走访当年参战部队和军事科研机构、军事院校、新闻单位等,采访健在的战斗亲历者,为史料馆布展及遗址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史料组还以“大陈乡情团”的名义,远赴海峡彼岸,到台北、基隆、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金门等地,挖掘与一江山岛战役相关的各种史料。史料组历尽千辛万苦,收集到一大批文件、照片、视频、实物资料和田野采风资料。其中,从台湾地区“中央新闻图片社”和“国防部军事研究院军史馆”收集到大量一江山岛战前布防、战后纪念追思资料,都是难得一见的。 对收集到的史料,指挥部邀请专家召开论证会进行甄别,按照布展大纲要求精心遴选,力求按图片对证、用史实说话。收集到的史料,除绝大部分用于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史料馆布展外,还选取部分内容,编辑出版了90余万字的《一江山岛登陆战史料选编》(上下册)。我曾在前言中写道:“在编者看来,生动记述这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编辑此书的目的,是让今天的读者在阅读这些史料时因为祖国、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因素,与他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让读者更多的了解一江山岛登陆战的复杂、多样和精彩,从中听到人类文明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更新、断裂、再生、绵延的声音,以及在这场交织着炮火、智慧、生命和精神的战争中无数令人慨叹不已、遐想不已、思索不已的元素,从而达到开卷得益、掩卷深思的目的。” 初具雏形 在完成环境影响评估、施工图纸设计、供地手续办理、工程规划许可、公开招投标等一系列规范程序后,建设工程于2014年7月13日正式开工。经过指挥部全体同仁和浙江国强建设集团、江苏华博集团100多位建设人员加班加点的紧张施工。短短6个月时间,总占地面积890000平方米的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公园就初具雏形。 ——在面积22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建设昂然屹立的三棱纪念碑,像一支刺天利剑,象征着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将士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广场入口的三块礁石上,分别抒写三军将士的英雄事迹;右侧海边散落的礁石,既传达出登陆作战环境的恶劣,更反映出解放军将士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 ——把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改造成战役史料馆和小型影视馆。史料馆以“毋忘历史,共祈和平”为主题,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和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全面展现一江山岛战役时代背景、战役经过、战役影响和历史地位,构建历史故事与历史遗迹的对证体系,凸现战役发生地的文化遗产价值。 ——在影视馆与主景区游步道连接地带建设敞开式的冥想厅。冥想厅两侧高大的崖壁用花岗石贴面,分别镌刻解放军牺牲指战员名单和国民党军阵亡将士名录,把缅怀先人、教育后人的情绪提升到反思战争、祈愿和平的层次。 ——在当年曾经激战的203高地建设静思台。静思台主体以两面相互靠近、相互吸引的弧形雕塑墙构成,中心为一圆形地台,弧墙与圆形地台构成两个“9”字,象征着“九九归一,和平统一”;圆形地台上镶嵌的912(393+519)枚铜钉,代表着当年在战斗中献出生命的912位参战者,通过密集感与数量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来之不易;外围有34座纪念石环形布置,寓意中国是一个有34个省级行政区组成的完整统一的大家庭,纪念石环阵半径为19.55米,对应一江山岛战役的时间为1955年。 ——原国民党军防卫司令部所在地东昌村遗存有8座风貌各异的建筑,经过修缮后作为战役遗迹保留,并保护性修复了附近的80多个明暗碉堡和8公里长的战壕,建设成领略战场遗址风情和体验军旅生活的绝佳之地。 在冥想厅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台州市级机关某部门组织老干部上岛活动,有当年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的老同志看到施工人员正在镌刻国民党军阵亡将士名录,大惑不解:“我们辛辛苦苦打下的一江山,怎么能刻上国民党兵的名字?”回来后就向台州市委领导作了反映。我受指挥部委托向市委领导汇报工程建设情况,重点对冥想厅建设主旨及在技术上的处理作了详细说明:解放军牺牲指战员名单刻在朝阳面;国民党军阵亡将士名录刻在背阴面。前者位置高,字号大,占据墙体的面积也大;后者位置低,字号小,占据墙体的面积也小。前者从主墙面一直延伸至游步道阶梯上方,象征着“不畏艰险、智勇坚定、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一江山精神传扬不止、生生不息;后者,在主墙面戛然而止。 建成开放 2015年1月18日下午,一江山岛战役遗址保护性开发一期工程竣工暨战役史料馆开馆揭幕仪式在北一江山岛举行。二炮原副司令员张翔中将、总装备部原副政委葛焕标中将、海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徐世平中将、海军北海舰队原副司令员朱鸿禧中将等13位将军,当年参战部队代表、烈士家属代表、市民群众代表300余人参加仪式。 孙梅生是当年参战部队海军登陆艇三大队航海业务长兼作战参谋,曾三进三出一江山岛。84岁的他在老伴搀扶下,登上一江山岛,感慨地说:“60年后重返战争遗址,当年惨烈场面历历在目,这也算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战役亲历者刘石安步履蹒跚地登上203高地后,满含热泪:“当年,我们班牺牲了5名战友,才把红旗插到这里。”一江山岛登陆战总指挥张爱萍之子张翔中将对我说:“你们做得很好!只有在恢弘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才能在实现强军目标的大道上走得更加从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江山岛哪是一座小岛,它是矗立在狂涛怒浪中的精神礁石,是用战火硝烟和热血生命凝练成的军事教科书。” 一江山岛,这个在地图上只有一个标点大的岛屿,成为一扇通向历史幽径的大门。在这场战斗过去60年后,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为海峡两岸的人们打开这扇大门,在走进历史硝烟的同时,期盼着美好的未来。 就在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公园建成的第二天,台湾地区军方也举行了“一江山岛战役60周年纪念大会”,邀集当年国民党军阵亡将士的遗族纪念。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发表讲话,在细数了这段历史后说:“7年来,我推动两岸关系的第一个目的是和平,第二个目的也是和平,第三个目的还是和平,唯有和平才能带来繁荣跟进步。我们透过21个两岸协议让两岸和平基础更为稳固,这21个协议每一个中间都有‘和平’两个字。如果没有和平做基础,一个都签不成。” 台湾地区一江山战役协会理事长王应文相当感慨:“大陆地区已经把一江山岛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建造了遗址公园,而且把国军阵亡将士都刻名纪念,体现了多么宽广的胸怀、和平发展的愿望。昨天举行了那么隆重的纪念活动,听说还要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遗产,可见大陆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多么的认真、努力和彻底。”他希望台湾地区当局重视对一江山岛战役的研究并写入历史教科书,别让这段历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选择。希望所有炎黄子孙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完全统一,为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不懈努力。这也就是我们建设现代战场遗迹标本——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公园的根本目的所在。
【作者简介:楼祖民,第二至四届台州市政协委员,第五届台州市政协常委;第五届椒江区政协委员,第六至十届椒江区政协常委。2014—2015年担任椒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兼任椒江区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开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2/08/08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