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许尚春 口述 郭 萍 整理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1975年,我参加工作,成为三门县供销系统的一名正式职工。在当时,这份工作是左邻右舍眼中的“香饽饽”“铁饭碗”。工作4年后,我报名参了军,4年的军旅生活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退伍后,我回到了原先的岗位。也许我天生就是闲不下来的性格,加上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1987年我用全部家当凑出4000元,承包了一家供销分社,从此开启了“下海”生涯。那一年,我29岁。 一开始,我身边的人纷纷劝阻,支持的人寥寥无几,更多的人则是惊讶,觉得我放弃“铁饭碗”实属不智。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多赚点钱,让生活过得更好。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从此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路,30多年的风雨和历练,成就了不一样的今天,也改变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些人的命运。 缘 起 1981年,我从部队转业以后回到供销社工作。用了6年时间打基础,学习供销体系的运作,计算各种商品的盈利差价。如果说,军旅生活带给我的是胆识和果决,那么在供销社的经历让我学会了独立、懂得了精打细算。两者共同为我人生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我出来单干,承包了一家供销分社。短短半年,我就扭亏转盈。根据分包合同的分配,不仅为供销社赚了钱,自己也赚了一些钱,同时坚定了我从商的信心。 在承包期间,除了打理分社的业务,还特别留心其他的路子。当时,受市场经济浪潮冲击,许多国企生存艰难,厂里的业务员、销售经理们喜欢聚在一起聊天。我也喜欢“扎”在这些人中间,听他们讲走南闯北的故事。机缘巧合之下,我听说木珠制作的坐垫在国内许多城市供不应求,再深入了解,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一年的合同期满后,我拿着自己的本金和分红的钱加起来1万元左右,开始搞木珠坐垫加工生意。没厂房,就租;没工人,就招本地赋闲在家的家庭妇女。靠几间简易的民房,十几个人,从外地收购坯珠,进行加工。没想到,产品一上市,立马打开了销路。后来,我干脆把接到的生意分散到户,自己做批发商,办起了“没有围墙的工厂”。 创 业 下海两年后,到了1989年,木珠坐垫生意为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生意日益红火,收入也逐渐增加。然而,三门不仅仅我一家生产木珠坐垫,甚至天台、路桥也有不少同类的小作坊,行业内的竞争给了我不小的压力。我觉得如果不改变的话,很可能走不远。 经过一番考虑,我做了几件事:一是去南浔、德兴一带的木料加工厂挑选更加优质、精美的原材料,并设计新款的坐垫样式。二是在三门县城城南的小山坡旁,以每亩1万元价格买下三亩山坡地,兴建自己的厂房。 1989年底,我的第一家注册企业——三门工艺厂正式投产。招聘了30多个手艺精湛的工人,搞起了简单的流水线加工。同时,增加产品种类和规格,包括坐垫、床垫、脚垫等,每一种还细分出不同颜色、花纹。产品一经面市,立马走红,订货单源源不绝,很快就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短短3年时间,我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就在不断摸索和不经意间度过了。现在回想起这些,正是得益于参军和供销岗位给予我的历练,让我在这个关口和以后的多次事业转折中,方向明确。 1995年,我将厂子改制成立三门湾工艺有限公司,走规范化发展路子,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1996年,公司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第一次实现了产品自营出口。 开 拓 1997年,社会经济又迎来了一波新的机遇和改革浪潮。为了推动发展,三门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此时,在亲朋好友眼里,我已经是一名成功的“老板”,只要好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辈子都不愁吃喝。我一度也觉得很满足。但一个念头,让我放弃了安于现状的想法。 “30多年前,我选择了下海,曾经的那些国企倒闭,我的同行都下岗了;10年前,我选择了转型,曾经跟我一样的那些小作坊也消失不见了;那么未来的10年,如果没有改变,我的厂子还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立足吗?”我猛然意识到,企业发展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我当机立断,倾10年之积蓄,投资了40多万元,购买了原县汽车运输公司加油站,作为新厂区。 这一次,亲朋好友的劝说更加猛烈,他们怕我辛勤得来的心血付之东流。但我摒弃干扰,说服家人,选择了继续壮大。 经过一年的艰辛拼搏,我带着技术团队,开发出橡塑、全棉、涤纶等各类豪华型汽车坐垫和普通坐垫。随后,又启动技术改造,建成年产10万只电动按摩床垫生产线。新公司第一年的产值达700多万元,创税收78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这期间,我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被台州市政府评为1997年度“市管理星级企业”。 如果说,我的第一次事业改革,是在直面未知和不断探索中完成的,那么我的第二次事业改革则是对我内心的一次考验,我的经营之道、管理之道在这里逐渐成形。 升 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对我们这一代的企业家来说耳熟能详。我至今依然记得,1998年一个盛夏的夜晚,电视正在播放纪念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10周年的节目。我拿出了笔记本记下了这句话,也把它印在了心里。 也正是在这一年,我正式启动了公司技术大改造,带着有关人员,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到外地考察,了解市场行情,进行分析和研究,又拿出80万元,进行技术革新。 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公司成功开发出了新型车用椅套,投放国际市场后,深受客商青睐,产品十分畅销。1998 年产值1200 多万元,创税200 多万元。1999年、2000年,我又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改进生产工艺,扩建厂房和生产线。就这样,一路迅猛发展。到2003年,企业产值突破1.25亿元,占地面积扩至18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亿元,拥有员工1000多人。在出口创汇、纳税方面名列全县前茅,获评“浙江省百强出口创汇私营企业”。 2005年,海啊进出口集团正式注册成立,过硬的质量,造就了不一样的口碑,公司产品成功打入欧美市场,一度成为沃尔玛等大型国外连锁机构汽车内饰品展销区的热销产品。 转 型 公司的发展壮大,除了抓科技改造,也离不开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我总结教训,学习先进经验,逐渐剔除“小打小闹”的家庭式管理的影响,着手建立以“A管理模式”为主的公司管理制度,实行权责明确、奖惩有度的管理办法。同时,我倡导“以德治厂”的理念,建立关爱互助机制,形成了三门湾工艺特有的企业文化。 “市场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我在企业大会上一直强调“你有多大才,我就给你多大财”。对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给予相应的年薪。设立特别贡献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从2005年开始,我年年参加多个省、市、县级的人才招聘大会,招募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提升公司的整体素质。 公司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触角逐渐向外延伸。与前两次改革相比,我的第三次改革则更加水到渠成。 我牵头确立了“产业多元化”“经营集约化”两大主题,准备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十二五”期间,我抓住机遇,正式进军海洋养殖领域,在蛇蟠岛逐步开拓了3000多亩优质养殖塘。发挥三门湾渔业资源优势,利用新建的现代渔业设施,发展绿色渔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在东海湾畔美丽的蛇蟠岛上,我们已建成集养殖、冰冻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产品包括虾、青蟹、毛蚶、蛏子、青蛤和各种鱼类,其中三门青蟹年产8000余吨,畅销全国。 反 哺 30多年的办企经历,我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家乡人民的支持。1998年开始,我先后成为第五届三门县政协委员、第二届台州市政协常委、第九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我积极建言献策,尽心尽力履职,从产业升级、农民增收、渔业发展、城市建设等角度,先后撰写提案20余件。 2001年,我有幸受到全国政协的邀请,到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家中做客,同时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的接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嘱托,让我创业更有信心、更有动力。 作为先富起来的人,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是我应尽的责任。每次拓展新的厂区和流水线,我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有关部门,帮助招聘下岗工人和失土农民进企业做工,先后解决了3000多人的就业,其中下岗职工300多人。多年来,我累计出资500 多万元,通过捐款捐物、设立助学基金等方式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不但如此,我还动员家人也积极参与各类公益事业。受我的影响,2012年我女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参与建设省内首个民间公益图书馆——“有为图书馆”,成为发起人之一,积极组织、参与该馆的各类公益活动,该图书馆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公益文化活动基地。 如今,反哺家乡已成为海啊集团每年企业发展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对外招聘人才回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公益基金等举措,支援家乡建设。 2020年新春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一时间,防疫物资短缺,各行各业陷入停顿。我通过多种渠道,从国外购入18万只口罩,全部捐赠给了三门县政府。 “吃水不忘挖井人”,家乡的沃土给了我创业的机会,家乡的人民提供了我事业的后劲。我深感,只有懂得回馈和反哺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本质所在。 从社会中来,回到社会中去。30多年前从一个小作坊走出来的我,将带着满满的初心,不忘来时的路,并将之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作者简介:许尚春,第九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第二届台州市政协常委,中国海啊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9 年度“风云浙商”。整理者:郭萍,三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局长。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2/12/14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