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洪文英 口述 封玉屏 整理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现在回想起来,2020年初好像还在眼前。光是看我的工作日记,确实分不出和其他普通的一天有什么区别。2020年2月19日,我在工作日记中写道:“做好病虫监测点生产安排,农业生产不能停,指导监测点落实各项生产管理措施,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苗床管理和病虫害预防控制,全力保障植保工作有序正常进行。及时收集主要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农资备存和病虫害防治情况,田间问题线上指导,特殊时期农作物植保技术服务不放松。”工作30多年,去农村看大棚,在实验室做实验,基本是我日常工作不变的主旋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却很享受,平淡却很幸福。 因为热爱所以专业 大概是小时候,我就和农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5岁的我刚刚初中毕业,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上大学的机会渺茫,父母就问我,去工作吧?可我能干什么样的工作呢? 那时候,家在三里亭,隔壁就是杭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对农业科技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时我会朝里面张望,春天到了,田里水稻绿油油,到了秋天,就成了金灿灿,一整片别提多好看了。我常常看到基地里有两个姐姐,细细高高的个子,穿着白大褂,一个在田里检查,一个在本子上记着什么。直到今天,我还能记得她们脸上认真的表情,她们专注的样子让我觉得这份工作真美好,有一种既神奇又神圣的感觉,就像是一见钟情,一眼就认定了。邻居们都笑话我,“好好的城市女伢儿,非要去当乡下人……”我听后笑了笑,不理解归不理解,我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喜欢埋头苦干。1983年,我如愿到蔬菜科学研究所工作,这一干,就是30多年。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学农肯定是辛苦的,没有满腔热情和吃苦奉献精神根本干不好,只有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厚积才能薄发。怀着这样的信念,我一直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在试验基地一忙就是一整天,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我的办公室里总放着一双套鞋,无论刮风下雨,该下田还是得下;夏天到了,大棚里温度能达到四、五十度,该去搞调查还得硬着头皮往里进;我的办公桌上常备各类实用农业书籍,平时工作再忙也从未放松专业知识的学习。期间,我到夜校进修大专学历,再到华家池的成教学院修完本科学业。身边老技术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态度,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农业领域深耕的决心。 我坚持每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0余次,每周进行实用技术的现场指导2-3次。注重如何将先进而实用性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认识并自觉接受掌握,使之成为增产致富的武器。我的工作笔记中,行程总是满满当当,“周一,建德,下涯镇下涯村,草莓基地实验;周二,富阳,技能大赛;周三,余杭,金稼农产品生产区,下午,华家池,无药化治理……”30多年来,我雷打不动地每周深入田间地头,到农户中间“走走亲戚”,为生产问题“把把脉”。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作为杭州市劳模技术攻关服务队植保技术攻关服务分队的队长,我每年都会作为专家赴生产基地“技术走亲”。在杭州市技协办的组织下,我与临安锦田山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被誉为残疾人企业家的市劳动模范吴林土进行技术对接,之后我们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平时只要碰到一些种植问题,老吴就经常打电话寻求帮助。 平日里,我的电话总被来自四面八方寻求技术指导的农民、基层农技人员等占满,我热情、耐心地解答农民的电话或上门咨询,帮助做好农业生产安排、病虫草害鉴定、防治技术指导等,有时怕对方一时记不下来,会主动提出整理一份详细的方案给他。农民群众亲切地称我为解决技术问题的“好老师”。 即便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期间,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我仍然坚持到一线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在当时全城隔离的情况下,如何让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质保量源源不断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线下服务的同时,我每天新增线上办公,及时为杭州市余杭、萧山、建德、桐庐等农业生产基地解答技术难题,还时时关注“蔬菜产业带头人群”“蔬菜产业群”等微信群,掌握全市乃至全省的生产基地生产管理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策,至今已撰写“春季蔬菜育苗关键期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多份技术材料,协助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速生叶菜应急生产技术意见”。 长期在一线工作,也让我真正深切体会到基层群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痛点、难点,能够理解他们对改善农业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迫切需求。为此,我锚定基层群众的需求,紧扣政府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不断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我主持“辣椒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梨主要病虫害监控及治理技术研究”、“蔬菜农药残留动态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等项目,均获省、市科技大奖;选育的“杭茄一号”品种在长江流域各省市大面积推广,已成为浙江省的主栽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开发应用等创造性的研究中,我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广谱高效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毋庸置疑,农业科研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做农业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我更乐于享受工作带给我的乐趣和收获。到田里去,对我而言不仅是工作,春天,看到田里的青苗慢慢长高,随风荡出层层绿浪;夏天,看到菜园里一茬一茬长的整整齐齐;即便是万物凋敝的冬天,只要进到大棚里,还是那么的绿意盎然,都能让我感到一份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用最真的心走最远的路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听后心潮澎湃,作为杭州市农业农村局选派赴湖北恩施州开展农技帮扶4人团队的队长,回想起两年来往返杭州、恩施的日日夜夜,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一切都有了最好的安排。 无论是抗疫还是扶贫,作为省政协委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只要国家有需要,随时响应号召,去科技帮扶的第一线战斗,这是我的人生信条与行动坐标。在我看来,要把对口帮扶的好事办好,关键在“精准”二字。恩施是传统的农业州,2019年全州特色产业基地新增41万亩,总面积达675万亩(不含马铃薯),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高山蔬菜、茶叶、中药材、柚类、烟叶、魔芋生产基地,但当地始终被品质农业“成长的烦恼”所困扰。很多优质的“山里货”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不优价,让当地农业干部很发愁。 为了精准“把脉”产业提升的关键点,我带领帮扶队跋山涉水,走访了茶叶、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各类农业企业,与农企老总、技术人员等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但想要往高端化精品化发展,还需要注意“统一产品标准”、“硒土豆产品集约化程度有待提升”、“利川高山莼菜产业销售渠道有待拓宽”、“恩施拥有优质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特有的富硒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如何将恩施的绿水青山加速转化成‘金山银山’并发展壮大,得跳出‘三农’抓‘三农’,在农业和文旅等产业融合方面多下点功夫。” 在恩施市福叶富硒茶专业合作社、施南春茶叶有限公司等基地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当地具备生产有机茶自然条件的基地较多,但品质效益提升不快,因此建议减少单芽的采摘,提倡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建立“零农药”使用示范区,以充分发挥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降低种植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我们在调查中摸实情、在交流中探发展,针对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将先进理念“送进来”、实用方法“传进来”,为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巍峨的大山,拖慢了村民致富的脚步,也阻隔了他们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在杭州,农民动动手指,微信群里、农业技术服务APP里的专家远程指导解难题十分常见,可在恩施的贫困山区里,信息化程度不高,获取新技术、新知识的途径就比较单一。作为长期战斗在农业一线的专家,我和队员们深知农民缺少技术的难处以及掌握技术的重要性,为此,始终把一对一的精准技术服务作为重要内容,将多年积攒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出去,为乡村产业振兴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先后深入18个乡镇42个产业项目基地,穿行在一个个生产基地、一户户种田人家,一步步来回丈量那蜿蜒的山路,针对当地的生产实际需要进行现场指导,以科技帮扶农户。走村入户时,我们带去的不仅是丰富实用的农业技术,还有生产提质增效的好办法。 在巴东县野三关镇扶贫下沉走访时,我给当地主要种植的大黄、土豆、梨树等作物都做了个集体“会诊”,一边调查,一边现场解答各种生产实际问题,并根据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提供了可行的综合防治建议。农民朋友高兴地说:“平时我们面对面学习新技术的机会不多,这次专家现场‘把脉’,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 我们还建立了“2020恩施农技交流群”,每天群里都会热火朝天地交流汇报当天的工作成果,总结经验、制定第二天计划:“洪文英与州农业农村局共同研讨恩施州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钱丽华与当地交流了解中药材产业基本情况并计划下周启动摸底调研工作”、“徐钢实地调研建始县三里乡薯玉豆宽幅集成高效模式项目”、“王桂荣与当地农业农村局交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自分赴各地开展对口帮扶的第一天起,不管白天下乡的路有多远、回屋的时间有多迟、身体有多疲惫,我们都雷打不动地“上线打卡”,确保高质量完成帮扶工作任务。 越是逆风越要奋力前行!我们的队伍里既有像我这样连续第二年踏上帮扶征程的“前浪”,也有第一次接过“接力棒”、开启“荣耀新程”的“后浪”,我们尽管年龄不同、性格各异,却怀着共同的心愿——用最真的心走最远的路,为杭恩两地携手共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发挥应有的作用。 哪里有需要就服务到哪里 十二届省政协,展开了一场关于政协委员新样子的大讨论。我还记得当时专门写了一篇小文,开宗明义谈了个人的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政协委员要锤炼过硬本领,奋进新时代,展现新样子。”自从担任省政协委员以来,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作为农业和农村界的委员,更要常怀为农服务之心,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想问题、提建议、谋对策,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在工作中也始终提醒自己要坚持做到求真务实,扑身沉心,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感知民意,真正到现场去、到基层去,站在群众的立场分析、思考和研究问题,站在群众的角度提建议、谋对策,从而使建言献策更加精准到位,哪里有需要就服务到哪里。 担任省政协委员后,我一共领衔提交了6件提案。十二届三次会议时,我提交了一份名为《以长三角数字农业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建议》的提案,这份提案来源于我数十年的工作观察。为什么要把数字农业建设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环境下来讲?首先,因为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数字经济最活跃、体量最大的地区,有着良好的信息经济产业基础。其次,生态是相互影响的,是不能用区域壁垒分割开来看的。比如之前建德出现草地贪夜蛾,我们发现之后立即预警,如果区域之间有壁垒,即使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还是有可能会出现传达不畅通的情况。运用上海杭州的数字技术做支撑,不仅带动了整体的乡村振兴,而且节约了资源,同时还会提高不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了更大的合作平台,整合各地的优势资源,就能达到双赢。 作为育种专家,粮食生产安全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之一,2021年省“两会”期间,经过深入调研和总结,我提交了《高质量发展现代种业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的提案,提出了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强化科企合作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多条高质量发展现代种业,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的意见建议。 在政协履职中,我不仅关注农业领域的问题,更关心民众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围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主题积极参政议政,当好政府了解民情、群众反映问题的桥梁纽带。 这些年来,作为一名普通农业工作者,我一直默默无闻、朴实无华,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最美杭州人。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我在国家核心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主编农业科技书籍,我带领的团队被评为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劳模)示范性创新工作室……然而我始终坚持一点:“只要国家有需要,随时响应号召,去科技帮扶的第一线战斗,以农业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圆共同富裕之梦。”这个简单而朴实的想法,贯穿在我30多年的农业工作生涯中,也是我终生为之奋斗的执着和追求。
【作者简介:洪文英,第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科长。整理者:封玉屏,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4/09/16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