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詹伍保 口述 裘财初 整理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一、“绿改红” 我是1951年初被分配到嵊县的,当初在“绿改红”工作队工作。当年春季红茶初制加工结束后,通知我到三界茶场报到。茶场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浙江省茶业改良场,隶属于中国茶叶总公司浙江分公司。当时该场负有从种植开始,制作直到产品出口全产业链的科研任务。茶厂只是它内部的一个部门,茶叶精制亦是当时茶场主要试验任务之一,我被分配在茶厂内的手工组上班。在我进茶厂时已有圆筛机、抖筛机、烘干机、滚切机、风选机等设备10多台,还有10台全木质的手摇风车。但机械之间没有相应的连续性,全靠人工拖拉移动,加之生产任务很重,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 1952年被调配到生取工段,当时我管理的是毛茶分筛机。生产定额是每小时要产60担,有5个出口的筛号茶要拖移、堆码,劳动强度很大的,每天下来确实很累。由于筛、切分开,切后又要复筛,劳动效率又很低。我一面劳动一面想:能否将切茶机叠装在圆筛机上面,再把圆筛机从三层改装成七层,这样一来既可增加筛号茶,又可以减少劳动强度,还可提高劳动效率。经领导同意后马上改装,结果是工效提高了3倍、管理人员减少一半、劳动强度减少三分之一,该机型也随之定名为“七层筛切联合机”。这是我对制茶机械和工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 1953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好转,海运口岸恢复,国家又要恢复绿茶出口,以换取更多的外汇支援国内经济建设。上级指定除绍兴和诸暨继续生产“越毛红”维系与苏联的贸易外,嵊县、新昌、上虞、余姚、奉化、鄞县、东阳等7个县恢复绿茶(平炒青)生产,且都要调配到三界,做成精制茶以供出口创汇。为此,上级公司决定单独设立三界茶厂,专门来做出口用的精制茶。茶场停办,委托地方代管。这是一个大调整的动作,从此后的三界茶场,由一个科研单位变成了一个纯生产的企业单位——浙江省三界茶厂。做种植业务的人员调往杭州茶场,原茶厂的工人有的调绍兴继续做红茶,有的不动。我是继续留在三界茶厂。 二、“双革” 当年,厂里管生产的副厂长叫陈尊诗,他是个毕业于复旦的大学生,有文化、懂机械。随着精制茶业务的增加,厂里的机械设备也要随之有所变化。好在厂内原来配有机修力量,我们是一边生产一边改革机械设备。当时国家也提倡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简称“双革”)。我厂也成立了由陈尊诗担任主任,我与宋济泉、劢朝品、郑庆苗、李能苗等7人组成的“双革”委员会,为日后的茶机改革与创新打下了基础。我们一边对工厂内的机械设备进行改造,使之更加适应厂内生产的需要;一边着重对全手工的炒茶工序进行部分改革试验。在陈副厂长带领下,进行了改平锅为斜锅,用木板撬代替手掌,用脚踏作为动力等小改革。分年逐步试制成功了仿手工的掀炒式的炒干机,并慢慢形成了可半机械化的生产工序。但这些都是在不能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逐年进行慢慢积累下来的。1958年“大跃进”阶段,厂里生产也不正常,陈尊诗副厂长也调往杭州现在的中茶所去了,技术革新的事情也一度停滞不前。直到“大跃进”结束,才慢慢地恢复,继续进行“双革”。 到1962年时,我们以木代铁,在生取工段首先实现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大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炒制工段也用上了改进型的双锅划桨平炒式的机械;对体力劳动强度最大的,匀堆装箱工序的改革也准备进行。想当年,在钢材紧缺物资紧张的状况下,我们还是想尽各种办法,对各种制茶机械进行改革,并逐步取得了多层风选机、制箱用的作业机,伞形匀堆装箱机初步的成功等各项成果,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出厂产品的净匀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并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三、“靠边缘” 当年我是从工人开始,到小组长、车间主任,再提拔起来的副厂长。“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变成“走资派”靠边站了,没有正常的工作岗位。好在我对厂内的筛、捞、抖、炒、扇等各种工艺都上得了手,随便哪个岗位都可做。当年,省公司为了提高珠茶原料的机械化生产,对我厂下达了研制珠茶炒干机的任务,同时配套下拨了钢材计划和资金。厂里接受任务后,成立研究小组,具体的由我和励朝品、李能苗、房阿型等同志负责研发。我们采用了原副厂长陈尊诗留下来的图纸和样机为基础,通过约1年多的时间研究与多次改进,最后做成了5套机械。每套由2台机器组成,其中第一台是炒小锅和对锅用的,另一台是炒大锅用的。这5套茶机是要按计划分配到嵊县和新昌重点产茶区的,分别分配给嵊县北山的高平山里东的高山、三界的外大山、新昌县大市聚的西山;另外一台留在厂里搞试验(当时厂区里还有10亩地的试验茶园)。1967年春茶生产季前全部分配下去时,还配派机修工同去进行安装,到好用为止。生产开始时厂里又派出房阿型去高平山、胡云程去外大山、潘文龙去高山、马阿六去西山,分头指导操作与试验生产。厂内的由王爱祥在搞生产试验。我当时靠边站了,有时间时也可以参加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我发现炒大锅的机器很好用,出来的产品基本上能够达到毛茶品质的要求。但相对我们厂内长年性连续化的生产要求而言,在效率上是还欠理想的。这5套茶叶机械也可以说是后来炒干机的先模与雏形了。 “文革”后期,我是班子里的副主任了,但也只是个挂牌角色,一没有实权,二没有固定的生产岗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帮帮忙、上班还算自由。在帮炒锅工种时的生产实践体会中,又让我产生了对这个劳动强度大,物耗要求高(要用阳泉无烟煤),而技术和质量指标又很关键的工序,动起了改革的念头。1968年茶叶生产正常后,我们开始设想改革方案,到9月13日时我和房阿型、李能苗等同志,在厂里领了200斤元身1级5孔轻的在制品,用手推车拉到嵊县茶场,借用他们的滚筒杀青机,第一次进行滚炒试验。当时的周雨庆场长对我们的工作也很支持,没有收过我们1分钱的燃料耗材费用。 通过这次试验,我们初步认定这种滚炒的方式,在珠茶的精制作业上有一定的可用之处。经过几次试验,我们认为还有很多缺点需要克服,如茶叶只在圆桶底趟来趟去、干燥度不均匀等等。为此,我们又经过几次商讨、研究决定自制一台试验机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先从炒茶桶的形状、大小等开始的,走一步改一路。如改圆桶为八角桶,以利茶叶在桶内的翻转,既可增强摩擦度又可促使水分的透发;又改直桶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瓶形筒子,使茶叶既可集中受热又可增加圆结度;再在炒制试验过程中,茶叶要往外面跑,我们就在出口处装上导板,转动时让它起到回送茶叶的作用。后又是在传动装置上设置倒顺开关,在进出料时它能起很大的作用。为了提高自动化程度,我们又在适当的位置增加了传送带。那时候国家在物资供应上很困难,我们的改创工作是没有计划立项的,一切困难都要我们自己设法解决。如没有厚钢板,我们折下烘干机的炉壁,再用耐火砖砌成代用等办法来解决。也曾向外求援征求联合开发,可是遭到婉拒;向上级争取支援,也因时局所困无法给予援手。总之,记不清经过多少次的试验、改进、再测试再改进的艰苦工作,经过近2年时间的折腾,终于使炒茶机基本成型。 在研制过程中,我们是一边试验一边积累技术数据,如对炒茶筒子的装载量、转速、温度、炒制的时长等生产所需的数据,在试验中我们都有明确的记录。当时还有幸碰上了当代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他来嵊县推广“优选法”。在县级领导的安排下,华先生亲自来厂里指导和帮助我们筛选数据,他那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利用余热,我们还想到了用同样的筒子,把车色工艺叠加在这台机器上面。这样就能把两道工序合二为一了。同时,我们还完善了这台机器的周边配套设施,从而使这个工序的生产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程自动化生产。这台机器最后定名为“炒车联合机”。开始正式试产前,我们整理出一整套包含机器荷载、温度、炒制时间、喷糊规范等内容的操作规程,对操作员工进行培训后进行生产实践。 四、现场会 1970年春茶投入试生产后,结果是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生产效率比原来提升6倍。事情上报后,惊动了省、地、县各级政府,省公司专门派谢丰镐科长蹲点在我厂,测试效能,召开现场会议,总结经验,最后得出的是“要在全省加以推广”的结论。在此后,省地领导也增加了对我厂的支持力度,落实了需要再增造新机器的材料。到1972年春茶加工开始时,我厂终于全部用上了“炒车联合机”。 该工序是生产精制茶的关键性环节。实现了全程自动化后,反映在降耗、提质、升效等方面的效能成果如下:(以原来的效率为元值) 1.降耗方面:解决了原来必须用阳泉无烟煤和木炭为燃料的卡脖子问题,扩大了燃料来源。叠装在上层的车色机可利用余热作为作业能源,可节约能源和资金约40%;改用滚炒后,减少了炒手页子与茶叶的碰撞,成品茶中的片、末、碎茶可减少3%;自动化后,操作层面的人工费亦可减少约66%。 2.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滚炒过程中茶叶的高位翻滚,有利于提高珠茶的圆结度,使之身骨重实;用新机器炒茶叶,整体受热均匀且散热的弧线比原来的炒法要长,故水汽的挥发透彻,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比原来炒法时间要短且含水率更低,产品在滋味上的分值要高3-5个百分点;炒干与车色两工艺的联动,使得成品茶更符合了其“绿润起霜”的色泽要求。 3.提升效益方面:一台新机器的工效,可抵8-9台炒锅机和6对车色机。可提工效约6倍。降低了生产每担茶叶的人工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综合效益上,由于新机器是组合装置,在厂房面积的占用上要节约近一半;燃料规格要求的降低,适用资源更丰富,降低了材物料的消耗费用;到1972年全面改装成功后,我厂的成品率提升,总体经济效益比上年增加了25%。 我们响应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是立足于生产的实际需要,开展对新机器的研制,秉承为建设社会主义多作贡献的理念。所以在研制过程中大家都没有私心杂念、尽心尽力、不断改进,力求完美,可以说是我厂工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型后的机器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不大、应用可靠”的特性。研制成功后,一经省公司推广,首先是省内的兄弟茶厂纷纷前来参观、学习,索要图纸或要求支援帮助他们制造。 当我们在《中国茶叶》1972年第四期上发表文章后,全国各地的茶厂都赶来我厂参观、学习。据我们所知,很多的兄弟厂家都在这种大构架上模仿制作,或稍加改良后,无论在圆茶或眉茶上都可加以应用。可以说是不负当年“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制茶的改革进程”之评价,对国内制茶行业的机械化生产亦有一定的贡献。当年,我们是全身心扑在茶机改革上,没有想到去申报专利。因此,茶机改革大获成功,却一无专利,二无嘉奖。现在回想起来,虽略有遗憾,但想到新型茶机使如此多的茶人获益,促使了制茶产业前进一大步,心中一片自豪与光明,亦无怨无悔也。
【作者简介:詹伍保,原三界茶厂厂长。裘财初,国家一级评茶师】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4/09/15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