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战国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这张照片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已属文物了。 照片忠实地记录了人民解放军6409部队血防医疗队在嘉善县原大通公社“送瘟神”——战血吸虫病疫情的难忘历史。 嘉善县卫生系统退休老同志、原大通卫生院院长徐川根,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也是这张历史老照片的提供者。据老徐介绍,那是1970年的下半年,人民解放军6409部队血防医疗队在原大通公社救治血吸虫病人期间,医疗队的部分成员与嘉善县学员拍摄的合影。拍摄地点是医疗队的驻地,即原大通公社卫生院内。照片中,后排站立者从左向右第十二位是这支解放军医疗队的队长王善修,第十三位是医疗队的指导员沈国浩,中间排坐者从左向右第四位是徐川根。血防医疗队的这类历史老照片在嘉善县存量稀少,尤其是时隔半个多世纪,依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照片上大多数解放军医疗队成员的尊姓大名和主要职务分工等等,十分难得。 老徐是当年在大通公社跟随解放军医疗队学习医术的青年学员。在老徐的心中,这张照片就是解放军医疗队支援嘉善县“送瘟神”战疫情的历史见证,也是自己披上白衣战袍上阵战疫情的起点,是铸就自己人生梦想的开始;照片中有恩师对自己的教诲与重托,也珍藏着自己永远不变的初心。 我与老徐曾经共事多年,同龄,又共享一段与解放军医疗队的不解之缘。见到老照片,就像回到了当年,倍感亲切。照片中的解放军医生与护士、背景中的房屋与墙上的标语,是那么的眼熟,那么的亲切,一切都似曾相识……每当与老徐聊起当年解放军医疗队的往事,皆颇有兴致。尤其是从老徐那里,我知道了更多当年的往事,也唤起了许多尘封的记忆片段。 那是1970年的春天,当时还是在校学生的我,由学校组织来到大通公社学农,正是解放军医疗队驻扎在大通公社救治血吸虫病人期间。出于对“最可爱的人”的无限崇敬,我们班级的同学不论男生女生,都如同现在的追星族,不论有事没事,都喜欢跑到卫生院去看解放军,哪怕是与解放军叔叔说几句话,聊上一会儿,都会觉得是一件蛮幸福的事情,都会开心不已。记得正是吃“牛踏扁”(蚕豆)的辰光,有一次同学们在田间劳动,听到耸立在电线杆上的大喇叭突然播出紧急通知,说是解放军医疗队为老百姓开刀急需新鲜的血液,希望符合血型的社员群众前去踊跃献血。听到消息,正在田间劳动的我们,连忙放下手中的农活,也不管自己是什么血型(其实那时也不懂血型),拔腿就往卫生院奔跑而去,一下子就先跑去了十多位同学。遗憾的是,由于年龄小,不够格,被解放军“无情”地谢绝了。同学们一个个垂头丧气,有的甚至为此埋怨解放军,而后赶到的同学也愤愤不平。后来,还是在解放军医疗队的反复耐心解释和劝说下,才消除了同学们的怨气。正是同学们争先恐后要求献血的举动感动了解放军医疗队,在救治病人的百忙中,军医们专门抽出时间为我们班同学无偿查验血型,还端着脸盆将刚开刀切除的脾块拿出来给我们观看,用血淋淋的事实,给我们讲述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教我们如何防范感染血吸虫病的知识……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同学聚会说起此事,依然感慨万千。 据悉,为了帮助嘉善县救治血吸虫病人,早日战胜血吸虫疫情,1970年3月,驻浙人民解放军6409部队派出了多支血防医疗队支援嘉善县,入驻嘉善县大通、风桐等多个公社与镇。那时,正处于“文革”特殊时期,支援的解放军医疗队名为“毛泽东思想卫生宣传队”。 那时,解放军医疗队支援嘉善县,不仅救治血吸虫病人,还专门为我县培养永不撤离的医疗力量,即土生土长的本县医疗队伍。这对当时缺医少药的我县,真可谓是雪中送炭的大喜事、大善举。根据公社部署,各大队推荐了一批跟随解放军医疗队学习医疗技术的农村学员。17岁的老徐,光荣入选,由此走上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天使之路。一路走来,老徐从跟随解放军医疗队学习手术麻醉开始入门入行,到学看病开处方,学西医学中医,再到后来学管理当了大通卫生院的院长。数十年如一日,老徐始终不忘解放军医疗队恩师们的言传身教,始终把百姓的健康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忘初心,终身从医,直至退休。 大通公社为了给解放军医疗队创造更有利于救治血吸虫病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特意将原卫生院的用房全部腾出来给解放军医疗队使用,地址就是现在的大通集镇新一街。而卫生院的原有人员则搬到大通桥北面继续开展工作。 解放军6409部队入驻大通公社的这支血防医疗队,由王善修队长带领,从1970年3月至1971年6月,在大通公社治病救人、带教学员,整整工作了一年零三个月。医疗队约有20人,队长王善修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深受大家尊重;指导员是沈国浩,护士长张胜华是位女同志。解放军医疗队的队员中也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在部队医院任副院长的李志卿,在部队卫生所任所长的吴忠胜、任副所长的高光友等等,都是十分优秀的医疗骨干。 老徐等学员是由各大队推荐选拔出来的“根正苗红”的农村有志青年。跟随解放军医疗队学习医疗技术是莫大的光荣,但也由于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又没有医学基础,学员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为难情绪,学习中的困难也会接踵而来。医疗队的解放军医生护士们,根据救治血吸虫病人的临床需要,想方设法采取针对性的办法,以师带徒,急用先学,一对一地带着老徐他们这些农村有志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解放军当老师,边做边讲边教;老徐等学员“照葫芦画瓢”,“看样学样”,边看边听边做边学。白天,跟着解放军老师,在做帮手做下手的具体实践中,边看边听边做边学;晚上,只要没有抢救任务,解放军老师挑灯夜战给大家上基础医学课,首先了解无菌概念,树立无菌意识,学习掌握人员与器材的消毒方法,学习防范院内感染;进而学习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和护理等基础知识,学习掌握血吸虫病的感染史、发病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还学习一些感冒发热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起因、特征和诊断治疗方法,学习一些农村常见的诸如意外伤、农药中毒、溺水等急救方法等一些实用常用知识。对于学员中的为难情绪,解放军医疗队的医生护士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开导和深入浅出地帮助大家解答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并在实践中帮助大家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增长知识、掌握技能。 让学员们难以忘怀的是,1970年5月的一天,医疗队刚刚完成当天的手术,准备休息时,突然接到急救电话。医疗队的党支部副书记吴忠胜和副班长小刘,二话没说,飞奔赶往病人家中,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护送到医疗队驻地。经会诊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量约达4000毫升。队长王善修亲自组织手术抢救。手术急需输血,解放军同志纷纷撸起胳膊献血,在场的群众看到后都极为感动,也都自动加入了献血队伍。手术切除了四分之三胃,同时又发现巨脾,脾脏肿大十分严重,立即进一步实施了切脾术,手术直至次日凌晨五点多。连同白天的手术,解放军医生护士们整整做了近20个小时的手术。在解放军医疗队全力抢救下,终于获得新生的病人是双溪大队的社员王在宝老大妈。解放军同志如此不畏艰辛地忘我工作,全力以赴地抢救老百姓生命的感人情景,让学员们十分震撼,十分感动。虽然大家只是打打下手的初学者,但穿在身上的白大褂和老百姓的感谢声,同样让大家感到无比光荣和开心。从中更理解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人道主义的深刻含义,更加敬仰“最可爱的人”,更激起了在天使路上的求知信心与工作热忱。 最让大家感动的是,解放军医疗队的指导员沈国浩不幸患了急性阑尾炎,急需手术。按常理,手术应该由医疗队有经验的军医来做。但指导员沈国浩却坚持要让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学员的黄奇胜为他主刀,还让老徐这位普通学员为他进行麻醉。明明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不用,偏偏要让学员为老师麻醉开刀,这太让大家感到意外了。但指导员的坚持和指导员的心思,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心里也都清清楚楚,指导员把自己的患病看作是培养学员的机会,就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学员在自己身上真枪实战地操练,让学员在自己身上学到真本事。这种让学生在老师自己身上练兵、学技术的举动,让老徐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并以此时刻勉励自己。 老徐到医疗队学习时,被分配跟随王世兴军医(后排站立者右边第一位)学习麻醉技术。老徐跟随王军医学硬麻(硬脊膜外麻醉),学腰麻(腰髓麻醉),还包括学习针刺麻醉。王军医是一位医术高超的麻醉师,在学习中,王军医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耐心细致地手把手地教老徐学习麻醉技术以及与麻醉直接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甚至还让老徐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并再三告诫老徐“宁愿在自己身上扎错千针,也不可在病人身上扎错一针”。几十年来,老徐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践行了一生,铭记了一辈子,两人也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徐经多方打听,终于获悉恩师王世兴军医转业在上海青浦的一家医院工作,即前去探望,并保持联系至今。这张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照片,正是恩师王世兴军医亲手赠予老徐的礼物;照片中的人员名单,也是王世兴和老徐在促膝长谈中共同挖掘出来的记忆成果。 那时候,嘉善县患血吸虫病的人数众多,解放军医疗队的救治任务十分繁重,原解放军6409部队医疗队的军医孙蕴澄(后排站立者左起第三位)多年后曾十分感慨地回忆道:“从早到晚,一天要开刀六七个病人,中午就在现场吃饭,放下碗就开刀。有一次,手术做到凌晨,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人也差点晕倒在手术台旁”;在回忆那时的工作环境时,孙军医坦言,“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手术室,只能用生产队的畜牧场,用白布一围,空气消消毒,就开刀了。”大通公社集镇上的市河叫石白泾河,当时卫生院就坐落在市河的南岸(现新一街),由于血吸虫病流行,河水不能饮用。卫生院的院子里唯一的一口水井,成了解放军医疗队与病人唯一的饮用水源。数十人饮用一口水井,用水的紧张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实在没办法时,只得将河水拎上来(用水桶提水),加入明矾沉淀后清洗东西。卫生院里没有洗浴设备,大通集镇上也没有澡堂,解放军医疗队成员要洗澡,也只能步行到平湖的新埭镇上去洗。物资匮乏,一些生活用品要步行到潮泥滩去买。潮泥滩,距离大通公社集镇约五六里路,是大通公社所辖的、我省与上海交界的一个微型的小集镇。双方供销社在潮泥滩都设有许多商业门店,商品虽算不上琳琅满目,但在当时是属于比较丰富的,尤其是上海的日用品,深受大家青睐,潮泥滩也因此小有名气。魏塘镇上的居民,托大通的亲朋好友到潮泥滩去剪布(嘉善人称买布料为剪布)买上海货,也常有耳闻,如的确良、人造棉、灯芯绒、回力球鞋、百雀羚等,都是蛮行俏的上海货。学农期间,我也曾步行去过几次。那时交通闭塞,出行十分不便,从县城到各公社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是轮船;从公社到各大队没有轮船,只有小小的土路,都只能靠步行,或借用农船,摇船前往。晴天走土路还马马虎虎,遇到下雨天,土路泥泞不堪,出行就步履艰难了,即使穿“元宝套鞋”(一种老式的低帮雨鞋)也无济于事。我们嘉善一带是粘质土,泥土粘性大,走在烂泥路上,犹如在泥潭里“拐泥胚”,深一脚,浅一脚,走路像跳舞,摔跤或套鞋陷入泥里拔不出来的尴尬比比皆是,没人会耻笑,因为这是人皆有之的家常便饭。由于河流多,土路又小又泥泞,整个公社也只有邮递员有自行车,且也只能晴天拿出来选择宽一点的土路,骑骑走走,走走骑骑,遇到过桥和摆渡只能推或扛着自行车走,或将自行车停在原地,等步行回来再骑。当年,解放军医疗队就是在如此简陋、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担负着救治嘉善县血吸虫病人的重任,帮助嘉善县人民“送瘟神”,战疫情。 据悉,当年解放军医疗队在奉命撤离时,为了不打扰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特意选择在凌晨,不辞而别地悄然离去。大通的老百姓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来得及与恩人说,大家无不为之动容与遗憾。为了不忘历史,铭记恩情,2017年,时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蔡加冬同志,经过一番苦寻与联络,将当年解放军医疗队的部分成员隆重请回大通,与亲手治愈的血吸虫病人见面,与当年手把手带教的我县医生见面。重返大通的解放军医疗队成员,虽已古稀,但看到当年遗存的旧址,依然记忆清晰,感慨万千。迎接恩人,大通沸腾。当年的医生与病人,与病人的后人;当年的医生与学员,与善气迎人的群众,一双双热情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一行行止不住的热泪盈满眼眶,说不完的谢字,道不尽的恩情,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时任县政协主席的何全根同志也专程赶到大通,与当地群众一起迎接恩人,感谢恩人。感恩的人,感恩的心,难忘的情,成为地嘉人善又一段最新最美的记忆。 坦率地说,这张老照片里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它,记载着一段不朽的抗疫历史,展现了嘉善人民千军万马“送瘟神”的壮丽诗史;它,承载着地嘉人善的感恩之心,唱出了一曲军民同心战疫情的时代凯歌;它,是我们心中耸立的一座丰碑,珍藏着一代卫生人的初心与梦想…… 【作者简介:张战国,1970年参加工作,曾当过知青,在空军工程兵部队服役,退役后曾在中共嘉善县纪委、县级机关党工委、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人大常委会任职,现已退休。其中,1994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县卫生局任职局党委书记、局长】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4/08/23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