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国娟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2015年,中央文明办在山东日照发布5月“中国好人榜”,我光荣上榜。 如何定义“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是无怨无悔地养育了许多被遗弃的孩子,是成为敬老院几十个无亲无故的老人们的好女儿。 我想,这“好”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时候。我经历了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穷苦,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腾飞,更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机会创业成功,又在国家的号召下帮助更多的人,如今也成为全面小康路上积极奋斗的一员。 从自强到助人,这是我的小康之路,也让我的生命破茧成蝶。 50 元起家的女商人 1957年,我出生在镇海县贵驷镇。这里是中国最早发展社队企业的地方。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束缚当地的农民,他们走出阡陌,渴望致富,因陋就简办起了社队企业。 镇海人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早年宁波帮擅长经商、敢为人先的因子。一时间,塑料厂、五金厂、毛纺厂、胶木厂、服装厂、针织厂等初级加工型厂家在镇海遍地开花。 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没有条件涉足社队企业。但当时我已经感觉到这股潮流的含金量,决定跟随这股潮流做一项自己可以承受的工作。 1980年夏天,24岁的我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向贵驷信用社贷款50元。区区50元能干些什么?那时正值夏天,棒冰成了最热门的冷饮。我瞅准了卖棒冰的商机,因为卖棒冰需要的本钱少,不要技术,只要能吃苦就能赚钱。我请父亲做了一只棒冰箱——简陋的木箱子里铺上棉絮。卖棒冰是一项“一脚不来一脚不去”的苦生意。每天我凌晨就起床了,头顶满天繁星“吭哧吭哧”背着箱子走十多里路,到镇海城关沿江路边上的棒冰批发站批发棒冰。批来棒冰后,我便一路叫卖。 我觉得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我要做一个生意人,用自己的勤劳改变命运。 1982年2月6日,我迎来了经商人生的关键一步——从镇海区工商所领了个体营业执照。这张工商执照编号是甬字0082号,这意味着我是宁波地区第82位个体经营者,成为宁波市最早“吃螃蟹”一族。就这样,我开了一家“依木小店”,经营烟酒、水果、百货。虽然小店得到周围居民的关照,生意特别好,但我也成了大家眼里不会挣钱的“傻姑娘”。因为有人来店里买黄酒、打酱油,我总是把瓶子装得满满的;有人来买水果,我的秤杆总是翘得高高的;老顾客来买东西,缺几分零头我都不收;遇到条件不好的顾客要我带货,我还低于成本价售卖。 或许是傻人有傻福吧,我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1994年,我开起了镇海第一家超市——依木超市。开超市,源于一次上海之行。20世纪90年代“超市”的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并在大城市慢慢兴起。我在上海见识到了以后,看出了其中的商机,“镇海没有这样的经营模式,我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我是个认准了方向肯定要落实的人,超市开张后,空前火爆。 很多人问我:“你实话实说,是怎么成功的?”这份成功离不开我的自强不息和执着拼搏,更少不了时代大背景的成全。我的一步步成功,与改革开放同步,如果我的创业再早一点,我可能就不会成为个体工商户,如果我的创业再晚一点,我也许就失去了把握发展先机的“黄金时期”。可以说,是新时代造就了我的成功。 无止境的助人之路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我小时候就对母亲说:“以后我要挣很多钱,帮助很多人。”大人权当这是一句小孩随便说说的话,可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1987年春节前,我盘点了一下一年开小店的收益,共盈利270元。我给自己留了10元过年,剩下的260元全部捐给贵驷敬老院。逢年过节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吃送穿送用的,这习惯我一直保持着。如今,敬老院里的老人换了一批又一批,院长也换了四个,而我这个“女儿”一直坚守,不曾离开。 有一次因为助老,女儿还和我生气了好几天。2003年夏天,我到澥浦敬老院为老人们送饮料,发现敬老院虽然有电扇,但还是很热。因为太闷热,老人们活动兴致不高。我立马把家里刚买的还未安装的立式空调运了过来。空调一装上,老人们很开心。只是苦了回家过暑假的女儿,原本这台空调是为她专门买的,不过女儿知道空调用来做善事,也从赌气变成了支持。 对我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敬老院的老人们亲切地叫我“闺女”。敬老院的陆阿婆每次看到我都是又拉手又拥抱,还会给我留好吃的。她临终前,把我叫过去,送了我一个亲手制作的香袋。我一直挂在床头。 在我看来,做好事,不仅助老,更要助学。 小时候家里穷读书少,成了我最遗憾的事,因此我帮助了许多孩子。我共帮助了33个孩子,其中14个还在捐助中,他们喜欢喊我“刘妈妈”。从1986年开始,我结对了贵驷一个条件艰苦的小男孩,20元一年的学费,如今小男孩已经成家立业了。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结对的湖南女孩陈卓,那时候学费100元一年。原本准备辍学的她,在我的坚持下完成了学业。每每说起过去,她总是感谢我给了她第二段人生。 在我的言传身教之下,我的孩子也常怀助人之心。1998 年,中国遭遇特大洪水灾情,孩子们拿出了存了很久的储蓄罐,准备捐出去。虽然都是几分几角,但每一个硬币都满载着孩子们浓浓的爱。汶川地震后,开家纺厂的大女儿二话没说,就给灾区捐赠了1 万条被子。好家风也传了下去,我的外孙和外孙女们也特别懂事。小家伙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他人着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别人。有一次,外孙收到了妈妈给他买的一件1000多元的运动服,但是看到班上有个同学家里条件不好,连衣服也买不起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件一次也没穿过的新衣服送给了同学。他说:“我就是要帮助有困难的人。” 在几十年的助人中,我感受最多的是大家的信任,所以我只能用更多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对自己的信任。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我就要把好事一直做下去,做到我做不动为止。 做一个有用的好人 1998年,我成为镇海区政协委员。新身份让我感受到了更大的力量——我的事业发展将与镇海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文化程度可以不高,但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我要做一个有用的好人。 多年来,我递交了经过自己精心调研、认真撰写的提案。这些提案有关心五保老人,有关注困难学童,有涉及个体经济,也有关心“新镇海人”的。有一次政协委员开会,我提议设立政协委组帮困基金,并带头拿出1万元。在我的带动下,大家纷纷解囊,创建了镇海区政协委组第一个帮困基金,初始资金11万元。 新时代的关键词是“扶贫攻坚”“全面小康”。 我的助人触角也从镇海本土延伸到了省外贫困地区。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在电视上看到灾区人民生活艰难,我先后三次为灾区捐款12000元;1999年,从电视上看到山区孩子上学难,我便以无名氏名义给希望工程寄去2000元;1999年和2000年,我分别与安徽、江西两名孤儿结对,每年捐助的费用上万元;2000 年,我得知江西老区许多学龄儿童家境困难,便买来5000只书包,通过区工商联捐赠给10多所希望小学;2001年4月,获悉四川南部贫困学生生活艰难,我立即捐赠1500双童鞋、300件衣服和300只书包…… 就在2020年6月下旬,我将公司的家纺打了整整5个包裹,作为区女企业家联谊会物资,捐赠给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妇联,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已经过上了好日子,要帮助更多的人过上美好生活。 我是一个做好事的农村妇女,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女企业家,也是一个默默奉献爱心的人。我想,它们汇成一句话,就是我要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有价值的好人。
【作者简介:刘国娟,第六至十届宁波市镇海区政协委员。 |
内容 |
![]() |
发表日期 | 2023/01/04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