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 川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父亲郭竹林是山东利津人,1942年3月参加革命。1957年9月,37岁的父亲从杭州调到嘉兴工作,任嘉兴县委文化教育工作部部长,参与了南湖红船寻访、仿制的全过程,南湖红船承载着父亲永生难忘的情怀。我儿时曾跟父母瞻仰过南湖红船,但当时年幼,印记不深。但在成长过程中,我常听父亲讲述当年寻、仿南湖红船的往事。父亲曾说“这是一生中最重要、最光荣、最自豪的事情”。1979年我到嘉兴参加嘉兴地区“南湖之春”文艺汇演,团队领导带领我们集体瞻仰红船、登烟雨楼,因为知道父亲与南湖的情缘,这一次瞻仰红船我特别地仔细认真,深深感受到了父亲对红船的情感。 寻访游船 1958年初冬,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中共嘉兴地委决定筹建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委员会,沈如淙(时任嘉兴县委副书记)任主任、父亲郭竹林(时任嘉兴县委文化教育工作部部长)、丁力(时任嘉兴镇镇长)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父亲兼任办公室主任。建立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建国10周年向党献礼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南湖革命纪念馆建馆的地址确定为南湖烟雨楼,但要建立南湖革命纪念馆,寻找当年开会时的游船成了关键。上世纪20年代南湖的游船,有瓜皮船、婆娘船、脚划船、小游艇、小汽轮、丝网船等,但历经军阀混战,尤其抗战时期日寇蹂躏,民不聊生,游船渐渐消失。抗战胜利后,又历经4年内战,经济破败,南湖游船几乎绝迹。寻访了解当年开会游船的模样,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父亲从县文教系统借调了10多位人员,开始了调查摸底工作。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们深入基层,遍访茶馆、酒肆、饭店、客栈、戏院、码头;询问游客、艄公、渔民、店员、居民。许多热心人士也主动加入了查访队伍,资料也源源而来。南湖戏院私方经理吴明培,曾是游南湖常客,他能讲出各种游船的式样,还提供了一些艄公的线索。当时,只要见到当年游船上的船板、门窗、雕饰等零部件和凳、花具、碗、杯盘等船上用具,父亲和工作人员都第一时间收购回来。 1959年初,父亲在嘉兴荷花堤发现了20年代小号无夹弄游船,并从走访中了解到当年嘉兴南湖里的这种游船,可能来自于江苏无锡。这种游船原本用于太湖游览,后来,随着水上旅游的兴起,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间形成了一条水上旅游路线,就有个别船只流落嘉兴一带。于是,父亲带领卞洛(时任县文化局局长)、董熙楷(时任县委宣传部干事)两人一起去江苏无锡寻访,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寻游船;二是请无锡造船厂派技术力量支援仿造。一行3人寻遍无锡太湖周边,没有找到当年的游船。回到轮船码头,却意外地看到一艘改装成运输船的双夹弄丝网船,当年游船的风格样子有了。3人又来到无锡造船厂请求支援,船厂领导知情后全力支持,同意调派两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支援嘉兴仿制红船。 确定样式 综合寻访线索,筹建委员会制作了多个船模,集中在南湖烟雨楼举办船模展示,并召开包括老游客、老船工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大家对其中一个游船模型的认同度较高,于是,就以此船模为雏形,汇集修改方案:船蓬顶不是人字形,也不是圆形,形状似绍兴戏船,圆弧形为宜;船内有窗,透光、透风;船是丝网船,极其精致,有前厅、中厅、卧室,卧室在中间开门;船型为中号单夹弄,后边船窗蒙住,供做饭用。广泛听取意见后,抽调嘉兴一中美术教师陆松安与嘉兴船厂一名技工,重新改进制作游船的模型。 1959年3月中旬,父亲一人先去北京,在北京火车站通过电话与中央办公厅取得联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接待了父亲,并安排了食宿。一个星期后,董熙楷带着游船模型来到北京,我父亲将船模交给王冶秋局长,准备一起去拜访董必武同志。不巧,此时董老正在东北视察,后又直接到上海视察。父亲和董熙楷两人在招待所等待了几天后又去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说,可以去找王会悟同志,并提供了王会悟家的住址。王会悟同志1898年出生在桐乡乌镇,是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也负责“一大”南湖会议会务的安排和警卫。3月31日上午,父亲和董熙楷两人找到王会悟家,当时没有携带游船的模型。她见到家乡来客格外亲切,热情接待,回忆了“一大”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开会的情景,也讲述了当年游船的大致模样。王会悟清楚地记得,那天代表们到达嘉兴已上午8点多钟,先到城内张家弄鸳湖旅馆落脚,开了两个房间休息,叫旅馆帐房帮雇船,雇大船需提前一天预订,当天只能雇中号船,于是就雇了中号船,中号船船费四元五角,中午饭一桌酒菜三元(银元)。中号船的最大舱是船中间的中舱,中舱后面有一个小房舱,内放一只铺,有漂亮的蓆枕,房舱后面船艄住船老大夫妇,中舱和船头中间有一个小前舱,可睡一个人(有栏杆和大舱隔开),船的右边有一个夹道,左边没有夹道。中舱内靠右边放有一只几枕俱全的烟榻,上边挂有四扇玻璃挂屏,两边玻璃窗上挂绿色窗帘。中舱内放有大八仙桌一张,还有圆的、方的凳子,家具颜色是红木色的。当年,还有一条小船跟在游船的后面,用于保卫工作。虽相隔30多年,王会悟同志仍记忆清晰,回忆描述的“一大”开会游船,基本是一艘中型单格弄丝网船,为仿制南湖红船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料。 因仿制红船的时间比较紧迫,许多方面的事情要筹备办理,王冶秋局长对我父亲说:“你们有事先回去,事情由我来办。”父亲将事先拟写好需要弄清的十几个问题的书面材料,委托王冶秋局长转呈给董老,并请求中央拨款建造红船。父亲和董熙楷两人回到嘉兴后,无锡造船厂调派的二名工人也到了嘉兴,组织召开了南湖红船定型会。确定为船长16米、宽3米的单夹弄中号丝网船,船头宽、平、美观,船舱不宜太深。 成功仿制 会后,由无锡造船厂技术人员进行设计,确定嘉兴造船厂承办造船,备料工作顺利进行。浙江省物资局局长说,要什么材料就供应什么。当时,优质木材、桐油、漆、金粉是紧缺物资,但均按购货单子全部、足额及时购买到。为了使船造得质量更好,除嘉兴造船厂全力以赴承造外,又从各县抽调近20位造船的能工巧匠参与建造红船,海盐当时也有一名巧匠被抽调。嘉兴地委、嘉兴县委领导十分重视红船仿制工作,认真进行研究与分析,造船过程中经常询问商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1959年6月6日,中共嘉兴县委将关于“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报告上报国家文物局。6月13日文物管理局回函,关于董必武同志对船样式的书面答复和文管局对建筑问题的书面指示。董老对船样式答复的大致意思是:船的式样、门窗颜色记不清楚了;因为是秘密会议,怕引人注目,船是普通的形式,不是特殊样式;那天有两只船,不是一只船,大会是船上结束的……并对船坞的修建事项提出了建议。 1959年7月1日,仿制的南湖红船在嘉兴造船厂顺利完成。建成的南湖红船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宽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右边有一条夹弄贯通。当年,中共“一大”就是在游船的中舱内举行的。中舱内摆着几张椅子,一张方桌,仿照当年的样子还放了茶壶和茶杯,在游船后面也系着一艘小拖梢船。南湖红船的仿制因当年工匠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不认识字,没有完整的总体设计制作图纸,全凭工匠们口传心授、造船的经验、继承流传下来的技术,手工打造完成。为了能够永久保护,南湖红船仿制完成后,由技术人员逐一将船的各个构件和总体设计绘制成图纸。如今,这套1959年绘制的珍贵图纸保存于嘉兴市档案馆。 1959年10月1日,南湖革命纪念馆在湖心岛烟雨楼开馆,精心制作的南湖红船正式下水,停泊在烟雨楼前,向世人展出。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见证了南湖儿女坚定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鼓舞着全体共产党人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南湖红船声名远扬,成为中国革命起航的象征,南湖红船也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 1964年清明节,董老重访南湖,登上了红船,船里船外仔细进行查看。董老对成功仿制红船予以肯定,并欣然即兴赋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根据董老的题诗,1985年在湖心岛东面建诗碑和访踪亭。 1985年12月28日,邓小平同志题写“南湖革命纪念馆”馆名匾挂在烟雨楼上。 【作者简介:郭川,郭竹林女儿,嘉兴海盐县高级中学退休教师】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4/03/04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