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正智 口述 黄海清 整理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我从1984年6月调到宁海县政协工作,到1993年3月,当了三届县政协主席。宁海县政协成立于1983年3月,第一届委员会任职只有1年3个月,没有设立专职主席,也没有单独挂牌。可以说,我是宁海县政协的奠基人之一。 艰辛起步 对内凝心聚力,对外扩大影响 在得知我成为政协主席以后,很多人都和我开玩笑说,你这是穿上了黄马褂。言下之意是,政协是一个“政治养老院”,听上去名头好,但实际上既无权又无钱,也不用做事,只是个“花瓶”摆设。 在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对政协是什么并不清楚。虽然1982年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阐明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但是受旧有观念影响,即使在党政系统内部,仍然普遍存在着对政协工作不了解、不重视、不配合的问题。 最初,我们政协机关常设办公机构只有办公室,7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还是兼职的,所有人员都在一间房间里办公。每年办公经费有4000元,但在当时人民政协事业刚起步,有大量工作需要启动、开展的情况下,是远远不够的。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政协工作的认识是当时最迫切的一件任务。当时我主持办了两个出版物——《宁海政协》和《意见和建议》,一个反映政协动态,一个反映社情民意,向全县各机关、乡镇、社会组织、政协委员等单位和个人发放。 我记得有一期《宁海政协》进行了一次人民政协知识有奖竞赛,有129道题目,有历史、常识,还有时事,包括宁海第一个赴台探亲的人是谁这样的题目,很有趣味性,参与者很多,效果很好。 对外,加强宣传,对内,则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我到政协工作的第2个月,县政协就成立了党组织,在县委的领导下,党的方针政策和县委中心工作得到良好执行,同时,我们也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交意见。记得有一次,县里将任命一名副县长,未征求政协意见就要递交人大讨论。党组成员讨论后认为程序不规范,违反了中央精神,必须向县委汇报。最后,县委对程序作出调整,赶在人大开会讨论之前,组织了一次紧急会议,听取各界人士代表意见。 政协工作铺开速度快,到处都需要花钱,当时政策允许政协创办企业,我们就先后创办了兴华职业学校、兴华幼儿园两家公益的教育机构和一家校办公司,经营得很好,在弥补全县教育资源不足、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好的利润。这些资金,后都被用于抗灾扶贫。 大胆履职 精准监督建议,助推社会治理 当时,“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提出的时间并不久,政协委员很多都曾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过不公正待遇,一直心有余悸,开会做事谨小慎微,不敢大胆工作。 我想,如果政协委员始终是这个状态,是无法正常履职的,要鼓励胆子大、水平高的政协委员大胆建言,发挥带头作用,同时要做好制度保障,让大家心里没有顾虑。1984年,我们建立了“委员活动卡片”,方便委员向政协机关反映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又创办了《意见和建议》简报。后来,我们又先后递交了《关于建立政治协商和政协委员“知情、出力”若干制度的报告》《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政治协商、社会对话制度的报告》等几份报告,都获得了县委批转执行。 我们对收到的意见,会进行会商,必要的话进行暗访,分析研判后整理出核心问题,递交给有关单位。有一次,有一名税务干部,在菜市场里买菜不付钱被群众反映到政协,我们把意见建议发给相关财税局后,不仅处理了这名干部,而且在全系统整治不正之风。还有一次,我们指出法院的一个判决对投资分红和年终奖金的界定有明显的失误,法院调查后,否决了原有判决,并加强了对类似案子的鉴别。 民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领域。改革开放以后,统购统销逐步取消,市场交易日渐繁荣,但是市场体系还比较薄弱,买菜难、买菜贵、买菜乱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我们提了一个“加强领导,办好菜市场,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提案,县财贸办受理后,出台文件加快建设大北门和南门菜市场。市场建成后,基本上解决了居民的买菜问题,到现在,这两个市场仍然是城区最大的两个零售市场。 担任县政协主席那段时间,经济界、教育界、科技界、医卫界委员一届比一届多,他们专业能力强,对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有很多独特而且富有前瞻性的看法。我们提交的提案和调研报告普遍质量比较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甚至因此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相关工作。 广交朋友 畅叙桑梓情谊,真情造福乡里 宁海紧邻奉化,解放前很多宁海人在军警两界担任要职,还出过不少实业家、媒体人,全县有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3万多人。做好海外联谊工作,让他们和后代消除种种顾虑,回家来看看,支持家乡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是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赵安中(香港实业家、慈善家)夫人龚碧华,郭履洲(抗战将领)子女郭大春、郭梦兰,李士珍(民国警政教育家、理论家)女儿李保川等人都曾先后回乡探亲访友,在这些乡贤的带动下,宁海“三胞”形成了一波“回乡潮”。在接待来访的过程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对于他们来说,县政协就是他们的“娘家”。 郭履洲老先生对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非常支持。郭梦菊是郭先生留在大陆的大女儿,也是县政协委员。1991年,郭老先生过世,家属还专程向我发来了讣告。当时,郭女士想前往台湾奔丧,在县政协的促成下,郭女士顺利成行,成为赴台探亲的第一位宁海人。 我们的工作方式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平时做好台属侨眷的服务和动员工作,接待时展示国家改革开放成就,介绍方针政策,经常性开展茶话联谊……在我们的影响下,很多“三胞”为家乡造桥修路,捐助教育文化和慈善事业,并投资创办实业。 我记得,那十年里,仅仅教育方面,“三胞”捐资建造的教育设施就有碧华楼、郭永俞图书馆、建业小学、庆同教学楼、李满福教学楼等10多处。最多的是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的赵安中先生,他从1989年起开始捐资助学,花了10年时间为全县19所学校建造教学实验楼,并购买了电脑等设备。 我翻了一下资料,在我任政协主席的最后一届(1990-1993年)里,通过发动有海外关系的政协委员,引进的项目就有32个,接受的捐资有343万元。应该说,这些海外同胞为宁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作出很大贡献的。 振兴平调 两岸联手接力,保护非遗奇葩 宁海县政协有3个重要的联谊平台。其中一个是政协之友社。设立政协之友社,我考虑的是要增强政协的凝聚力,让退下来的省市县政协委员和统战干部有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发挥下余热。没想到,这个平台最终做成了一件大事——抢救保护了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是一种有400年历史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宁海及周边,这种剧保留着浓郁的宋元南戏遗风,有“耍牙”“抱瓶滑雪”“一马双鞍”等特色技艺,被誉为浙江“八大高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消费的习惯逐渐改变,平调演出基本绝迹,已经濒临消亡。 1990年,政协之友社理事童子俊和3位老人联名写信给台湾的郭履洲先生,呼吁他发动台湾好友共同抢救平调。郭老先生随即发出了175份募捐函,动员台湾的宁海籍人士慷慨解囊。在郭老先生和好友金其康的号召下,宁海籍台胞短短几个月就募捐了五万多元钱,为组建剧团、排练演出打下了基础。 政协之友社随后跟进,录制折子戏《金莲斩蛟》资料片,并向县文广部门呼吁抢救保护平调。1995年,县政协成立宁海平调研究会,创办繁艺平调剧团作为研究会的实验基地,为后续筹集抢救资金、宣传研究搭建了一个可以持续运作的平台。 如今,平调已经成为宁海的一个文化符号。2006年宁海平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8年还登上了香港“中国戏剧节”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县文广、教育等部门对平调越来越重视,成立了传承中心,招收年轻学员,宁海平调后继有人了。
【作者简介:黄正智,第二、三、四届宁海县政协主席;黄海清,《今日宁海》编辑】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4/05/15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