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于洪福 口述 陆伟娟 整理 |
口述人 | |
关键字 | |
简介 | 我1936年出生在辽宁大连,1954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1982年,从核工业部四○四厂调入七二八工程筹建处,期间曾担任核工业部四○四厂副厂长,七二八工程筹建处主任兼临时党委副书记、秦山核电厂厂长兼临时党委副书记,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去秦山,“心里没底” 1964年10月,我从化工部大连化学工业公司调入二机部,被分配到了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担任车间主任,参与了为原子弹提取材料的重要工作。与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经过严格审查挑选的工人、干部、科技工作者们一起,为振兴我国国防事业呕心沥血,不懈努力,和同事们一道完成了国人的梦想。当年亲自生产出的材料做成的核武器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时,那种高兴的心情,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感觉特别好。 我在艰苦的大西北工作生活了18年后,于1982年4月到北京接受了新任务,去参与筹备创建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这个事情来得很突然,当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1982年4月,一纸调令到来,让我到北京报到。北京三里河,第二机械工业部,周秩副部长办公室。周秩表情严肃,从办公室拿起一份文件递到我手上,“小于,你先看看这个。”我低头一看,文件赫然写着:任命于洪福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七二八工程筹建处主任。“周部长,去七二八搞核电?我是搞防化后处理的,没搞过核电呀!”对这个任命我多少有些意外。“谁干过?我也没干过,”周部长话语很坚定地说:“中国要建核电站,这是周总理的嘱托,也是我们二机部的责任。核电站建设要求很高,不能出一点问题,而我们又缺乏建设核电站的经验,让你去是部党组经过认真挑选,给予充分了解和信任的。核电站的建设是核工业第二次创业,我们对你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是了解的,好好干吧,不懂可以学习……”听了周部长的一番话,知道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已没有退路,我嚯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周秩说:“周部长,我什么时候去?”“你先回去交代工作,五一过后立即去上海报到,部党组已组建了一个好的班子,遇到问题要多研究、多请教、多商量,也可以直接到北京来找我。” 5月15日,我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从大西北来到上海。在上海中山南二路969号零三招待所和七二八筹建处的领导班子见面。“呀,全都认识。”除了章永根总会计、俞潜书记、陈曝之、周振远、钟兆富、赵志堂、盛稼成、姜惠如,全是四〇四厂工作过的人。因为这些人一起共过事,都是厂里领导、业务骨干、精英,吃过祁连山的雪水,居塞外一川碎石的戈壁滩,心有灵犀,是一种默契的安排,是风雪识通途,干事的班子。 大概用了半个月时间交接工作,随后我就到上海报到。那时候共产党员服从党的分配的观念特别强。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无论有什么艰难险阻,凭着对党和事业的忠诚,凭着要干出一番成绩的信念,一定要把这个核电站建成功。 秦山开篇,“两眼一抹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秦山核电是我们国家核电的开篇之作,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当时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前期准备工作也走过了十分曲折的道路,有的问题甚至惊动了中央政治局。 秦山核电站建设在当时有两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一,人才极度匮乏。秦山核电站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百事待兴、百业待举,亟需各方面人才,建设核电站相关的专业人才,几乎不可能从社会上找得到。第二,建造核电站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是第一个,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建设过程当中,项目管理主要内容、模式、主要程序,到底有多少个关键节点我都不太清楚。这就给管理程序、计划安排、现场施工过程控制带来很多问题。还有核电站的质量、安全、设备材料的特殊要求等方面,都是当时面临的严峻考验。经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说经历了难以言表的痛苦的磨练,才逐步把秦山核电建设成功。 1982年12月3日,我带领第一批电站先头部队浩浩荡荡进驻浙江海盐县。海盐县地处浙北杭嘉平原东北部,总面积503平方公里,东面濒临杭州湾,西面是嘉兴市。海盐历史悠久,建制于秦代,因海浜广袤,盐田相望而得名,曾是全国两大产盐中心之一,故称海盐。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悠久,物产丰富,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美称。秦山,位于海盐县城东南,主峰海拔172米,距海盐县城9公里。相传秦始皇南巡时,登此山、望东海,故得名。秦山北、东、南三面临海,西与杭嘉湖平原相邻。南距杭州99公里,北离上海120公里。 海盐县人民对秦山核电厂的到来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把当时全县接待能力最强条件最好的县政府招待所让了出来,作为秦山核电厂的临时办公之地:两栋小平房,一幢简易小二楼,还把仓库腾空给核电厂职工当食堂用。 江南的冬季,潮湿而阴冷,室内没有暖气,更没听说过空调。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北方人有些不适应,很多人被冻得直感冒。许多同志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冻得坐不住,有的还两手冻疮,直接影响到了工作效率和工程建设进度,这让我很担心。立即给每个房间买了煤炉,可煤炉供热面积有限,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12月4日大家会合之后,秦山核电厂召开了进驻海盐后的第一次全体职工大会。会场就设在招待所的一个大房间里,简易的木桌就是主席台,50多人就坐在从食堂搬来的长条凳上。会议还没开始,大家都冻得不愿进屋,院子里的阳光多少可以给同志们带来些许的温暖。会议开始不久,会场上踩脚的声音从零星响起连成了一片,由弱小渐渐变成强烈,我看到大家实在坐不住了,大声说道:“全体起立,咱们就站着开会。”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议,是秦山核电厂进驻海盐工作现场的第一次会议,也是唯一的一次全体职工站立着的会议。这次会议是一次秦山核电厂同心协力建设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的动员大会,誓师大会,是激发斗志、鼓舞士气的大会。 会上,秦山核电厂临时党委强调要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开展“五大讲活动”,即讲工程建设,掌握核电技术,培养人才及引进消化国外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讲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省市的重视、关怀和期望;讲工程建设同贯彻核工业部“保军转民”的关系;讲工程建设与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的关系;讲工程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号召大家发扬当年搞第一颗原子弹时期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开拓中国的核电事业而贡献力量。“五大讲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全厂职工搞好核工程建设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全体职工各种克服困难、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的勇气和信心。 秦山二期,抓好“三大真经” 就在秦山核电一期工程如火如荼建设的时候,国家决定要趁热打铁,上马二期工程。1987年6月,这个牵头的任务又落在了我头上。二话没说,我又以绝对服从的报国精神,披挂上阵,再度征战。 有了秦山一期工程前期准备和开工建设取得的一些经验,秦山二期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相对比较顺利。秦山二期定下来的基调是“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就是以秦山一期这个模式为主,中外合作。在土建、安装、设备制造、调试过程中,我们没有掌握的技术和设备制造,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凡是中国自己能干的都自己干。 核电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把各路建设大军、各方力量组织好、协调好、管理好,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其“玄机”可以概括为“三大真经”,即抓好“三大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在秦山二期建造过程中,这三大控制都做得比较好。我个人觉得最好最突出的是投资控制。投资控制中设备投资又是关键,设备投资控制住了,投资的50%就控制住了。秦山二期最后的设备投资不是占总投资的50%,而是46%,不要小看这四个百分点,那可是好多个亿的钱。 秦山二期建设需要自筹资金。在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找资金,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领导和董事会授权下,我找上级主管部门,最后直接找到中央领导,为工程争取宝贵的建设资金。 有一件事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觉得很有意思。那次要进中南海见邹家华副总理,我跟邹家华秘书联系,秘书说,“我给你安排,你这一周不要离开北京,只要邹家华副总理有空,挤出十分钟,马上给你打电话,你就赶紧坐车进来。”结果我等了5天也没有电话。 秦山二期在北京有个办事处,有两辆车。这5天办事处其他人办事也要用车。因为还不知道究竟要等多少时间,办事处事情多,用车也紧张。我就对办事处的同事说:“车你们拿去用吧,该上哪儿就上哪儿。”刚好就两台车全部出去的时候,邹副总理的秘书来电话了,叫我马上去。我说“出租车能进去吗?”秘书说,“那不行!”我赶紧去找核二院的领导,他们说,“有一台老上海,但是破的,早就淘汰了,看能不能开。” 我跟司机说,“只要能开进去,回来回不来都无所谓了。” 车开到中南海门口,警卫不让进,就因为车破。我只好打电话给吴秘书让他出来接我一下。进去有个停车场,我们的车一停下来,别的车的司机都出来围着我们那车子转,都乐着问:“你这个车怎么进来的?!” 心系秦山,家国情怀 伴随秦山核电的不断壮大,如何让核电职工能够安心工作,一直是秦山一期领导班子非常操心的一件事。我在任期间,秦山一期领导班子一直努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要想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关键是干部要以身作则,和群众打成一片,关心他们,你不关心他们,他们哪来的革命热情啊。 1985年3月20日,反应堆主厂房底板第一罐混凝土的浇筑。秦山电厂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后,我们很快组织力量对生活区建设进行规划和设计。刚建设那会儿,秦山核电生活区是一片菜地,除了几间民房外什么都没有;核电厂将办公地点设在县招待所,职工住在当地老百姓家里,镇上很多地方连自来水都没有,居民吃喝拉撒全都使用附近一条水湾里的水。 我暗自打算一定要为职工住宅装上暖气。可是国家有规定,江南居民住宅建设不允许安装暖气,当时上海只有大医院有暖气,八十年代空调是一种奢侈品,还未听说过。我跟公司领导班子商量,并取得主管领导赵宏部长的坚定支持,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以职工集体集资的方式加以解决。之后二期、三期生活区都顺理成章地装上了暖气,享用至今。这件利民利德的好事在社会上引起赞美,打破了南方不装暖气的禁律。这算是我们这一代秦山核电领导留下的“纪念品”,是一项利国利民绿色环保工程。为稳定施工建设单位队伍,彭土禄董事长通过多方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解决了曾为中国国防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二十二、二十三公司经常流动的实际困难,把五千人的流动户口买下,变成海盐城市户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今天看来,有关民生的事能做的不仅要做,还要抓紧做,做得好。 现在的秦山核电基地是“国之光荣”,也是中国核工业的骄傲。回忆当年,真是感慨万千!这么多年工作下来,我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经受了考验,但觉得对家人心里有很多愧疚:由于工作忙,我没有能够照顾好我的妻子。她在戈壁滩参加工作,1978年就得了脑淤血,抢救过来留下了后遗症——偏瘫。36年来,从四十几岁到八十岁,人生的一半时间她是在床上度过的。我们是同学,青梅竹马,感情也特别好。她今年一月份去世了,她走的时候我很悲伤。为了我的工作,她牺牲的东西很多啊。 在秦山,有人戏称我为秦山“于公”,这个称呼里面饱含着员工对我的敬重。我认为我做的这一切是工作需要。秦山核电的建成,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我们秦山所有参加核电建设的职工,他们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退休后,我没有离开海盐,坚定地坚守在秦山核电,四个女儿、女婿,外孙及外孙女婿也都选择了献身祖国核电事业。
【作者简介:于洪福,秦山核电厂厂长兼临时党委副书记,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陆伟娟,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党群工作处宣传科工作,现已经退休】 |
内容 | |
发表日期 | 2024/06/21 |
时期 | |
所属书刊 | |
阅读次数 | 403 |